大年初七是春节档的最后一天,《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票房大战中实现了赢者通吃,目前累计票房为45亿,后续突破50亿乃至60亿也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对此有人表示担忧,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枝独秀不利于国产电影的百花齐放,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同档期其他影片的排片量。个人以为,从短期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强势的确让2025年春节档略显单调,也打击了不少制片方的积极性。但着眼于长远,有些人早该打板子了,没有将精力用在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准上,而是挖空心思炒作、搞噱头……



以个人看过的三部春节档影片为例:

1.《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从该片立项开始,明显在主打两个卖点,其一是金庸先生的武侠情怀,其二为肖战的顶级流量。原本如此操作没有对错,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作为一部武侠片,居然没有一场拳拳到肉的动作戏,全程依靠特效堆砌,妥妥的挂羊头卖狗肉。徐克作为知名的武侠片导演,哪怕有些许走心,也不至于把片子拍得如此丑陋。



至于肖战,制片方的意图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方面可以借其之名收割粉丝,以此作为票房的基本盘;另一面粉丝还能够充当免费的宣传媒介,甚至主动打压质疑之声、批评之声,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若是把这些算计都用到影片的拍摄中,少在影片之外四处钻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不至于口碑与票房双双扑街。



2.《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这部电影的的确确是把重心放到了片子本身,从主演的身材、身手到服装、道具、化妆等等,可谓处处用心。譬如姬发与邓婵玉的动作戏,绝对碾压了隔壁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对此无人有立场指责。



然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有短板,不是殷郊的法相或姬发跟邓婵玉的感情线,而是剧本的乏善可陈。乌尔善花了那么多功夫去打造影片的硬件,但在软件上却掉了队,导致剧情平淡无奇,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无法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正面印象,所以大家只记住了那些细枝末节的槽点。相信国内不缺优秀的编剧,要是实在不擅此道,还是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吧。



3.《唐探1900》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探1900》明显要高出上述两部影片一个层次,做到了软硬件兼备。其次“唐探系列”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拍下去,必然会每况愈下,而且永远成为不了经典之作。



原因很简单,“唐探系列”起源于《唐人街探案》,其核心理应以探案过程为主,还要融入犯罪心理学、解剖学、痕迹检测学等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影片内容的观赏性、科学性、逻辑性以及可参与性,让观众跟随主角一起用缜密的推理来抽丝剥茧案件的真相。



但是看过《唐探1900》的人都知道,影片中的案件简单至极,毫无难度可言。即便如此,导演还要刻意隐藏线索,从而剥夺了观众的参与感,看似案件的真相扑朔迷离,实则“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



当然了,《唐探1900》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背景和历史结合得足够巧妙,加之立意正确的爱国主义,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但也因此耗费了大量篇幅去交代故事背景和渲染爱国主义,从而挤压了探案的过程,注定了案件必须简单易懂,否则来龙去脉根本交代不清楚,甚至到了无法涉及专业知识的地步。这样的影片结构导致《唐探1900》给观众留下的深刻记忆点不多,也可以理解为辨识度较差,或许这就是其不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症结所在。



结语

纵观当前的国产电影市场,类似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和《唐探1900》的影片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者。原因各不相同,但结果就是使得大批电影从业者开始躺平,反正随随便便攒一部片子就能赚钱,干脆彻底摆烂了,压根儿不想着如何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部赢者通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给那些躺习惯的电影从业者打板子,唯有亲身经历了疼痛,他们才能痛定思痛!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