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题:“箱”约启程!奔赴锦绣
新华社记者郭方达、丁怡全、吴涛
2月4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很多人踏上返程。
从后备箱到行李箱,从货运箱到集装箱……越来越丰富的“箱”,见活力见发展。它满载浓浓的“箱”情,载着家国愿景启程。
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1月28日至2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3亿人次。
一大早,汽车的引擎声阵阵,将告别拉长,与未来更近。
家住辽宁沈阳的赵惠竹在北京工作,即将返程。母亲张红意已围着女儿的车转了七八圈,土鸡蛋上盖层毛衣,香肠再捆紧些……
直到后备箱的缝隙塞不进一根葱,张红意还念叨着:“城里买的哪有家里的好?”赵惠竹刚启动车辆,又被叫住。母亲小跑着抱来两个透明罐子,黄澄澄、亮晶晶,那是赵惠竹最爱吃的酸菜。
在云南剑川县,50岁的杨淑仙和儿子准备启程返回昆明。
饵块、火腿、咸菜、乳扇……“真的够了,后备箱放不下啦。”杨淑仙说。可兄弟姊妹手上动作不停,直到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才目送着汽车碾过满地鞭炮红屑驶向远方。
这两天,“返岗专列”来了!在广州站站台上,壮族姑娘华寒新来自广西来宾,她拖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里面装满腊肉、腊鸭、土鸡蛋,还有自家地里种的菜,和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老乡们,即将搭载广东各地的接驳巴士返岗。
万千游子的后备箱、行李箱,盛满家里的爱和叮嘱,汇入春运返程的洪流,在车窗上绽放出春天。
此刻,祖国大江南北,无数货运车辆装满箱,盛满生活和希望,搭建起开工集结的供应链,奔赴家国锦绣。
上午十点,天津市蓟州区新安富农家庭农场的大棚内暖意融,农户徐宏伟将最后一筐白灵菇装进货箱。“这批货今天就能到北京的超市,绝对新鲜,供应有保障。”他搓了搓冻红的双手,语气里透着自豪。
过去几年间,通过科技改良,农场所在的出头岭镇每亩菌菇收益提高20%,全镇约有三千亩土地用于菌类种植。
如今,每到春节采收高峰期,装载满满的货车便早晚不歇,让泥土的馈赠乘着科技东风,奔向更远的餐桌。
在云南省禄丰市彩云镇,楚雄万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一片忙碌景象。分拣工杨从仙和工友们手法娴熟,迅速将菜心、芥蓝等蔬菜按品级分拣、打包、装箱。
这些新鲜蔬菜随后便由冷链物流车运往昆明长水机场。采摘后27小时内,这些蔬菜就能“飞”到欧洲消费者的餐桌上。今年春节期间,该公司共计外运蔬菜1000吨,其中200吨发往欧洲。杨从仙说:“新的一年,盼着咱这儿的蔬菜销量更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跨越山海,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在丝路疾驰,“从钱凯到上海”航线上货轮踏浪……新启程,集装箱里跳动着中国制造的勃勃生机。
下午三点多,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正运转不停。厂房里,工程师们正对几个钢铁“大块头”做着最后调试,待检验完毕,便要发往海外。
这家曾濒临破产的小企业,靠啃下“重载AGV”这一技术硬骨头逆袭,近一年多来,朗誉出货各类AGV以及相关系统超500台(套),产品远销至北美、欧洲。
“2024年重载AGV的订单翻了一番,今年我们觉得还能更好。”企业董事长任志勇拍了拍重卡车身。一辆辆卡车满载货品,鸣笛待发。
暮色中的天津港,灯火通明,标箱堆叠成一座座小山。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满载运行,蓄力启程。
千里之外,云南王家营西站内,满载百货的“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启动,朝着老挝万象疾驰而去。
“春节期间,中国的电子产品、百货等从昆明运往老挝;老挝的水果从万象运抵昆明。”王家营西站的调车长张正奎说,“中老铁路跨境运输商品种类已从500多种拓展到3000余种,新的一年希望种类更丰富,商贸往来更密切!”
从家门口、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港口码头,从小家眷恋到大家聚力,人们相约启程,在新的一年起好步,奔赴锦绣,酿出甘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