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当中国用70年时间将识字率从20%飙升至98%,成为全球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时,美国却上演了一出“反向操作”——识字率从1950年的90%暴跌至79%,每5个美国人就有1个是文盲或半文盲,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然而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852 年,马萨诸塞州率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喊着世界第一的国家居然慢慢变成文盲之国,在深入寻找原因后,一些美国网友居然提出了一个神奇的口号:只有美国废除英文,学习汉字,才是美国解决文盲问题的唯一出路,为什么会这么说?
美国的文盲太严重
美国的文盲问题,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在一些社区,成年人看不懂公交时刻表,坐个公交都成了难题;在医院里,患者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连按时正确服药都做不到;甚至在法庭上,有人因为看不懂法律文件,稀里糊涂就签了字,权益受到了侵害。这些看似夸张的场景,却都是美国文盲群体的真实写照。
据美国国家扫盲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大约 50% 的美国人阅读能力很差,无法完成阅读处方药标签等简单任务。2022 年,美国 21% 的成年人是文盲,有 1.3 亿成年人无法给自己的孩子读一个简单的故事。54% 的成年人识字水平低于 6 年级,美国监狱中五分之三的人不识字,85% 的青少年罪犯存在阅读障碍,全美约有 40% 的学生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几乎 70% 的低收入四年级学生无法达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但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是义务教育越来越义务,第二则是英语这个语言本身的不足要负主要责任。
美国义务教育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国很多学校,从小学到初三,学生几乎没课本,偶尔老师发点复印材料,还不让带回家。学生回家想学习?不好意思,自己去买教辅材料吧。这就导致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啥,想辅导也无从下手。要么送孩子去补习机构,要么请家教,可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压力不小啊。那些没钱补习的孩子,学习就只能靠自己瞎摸索,这学习效果能好吗?
而这些普通学校的老师完全没有压力,美国对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师几乎没什么 KPI 考核,老师教得好不好,全凭自觉。学校给的工资不高,老师工作又操心,还得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甚至可能有安全威胁。这就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学校连找代课老师都费劲,更别提对教学质量有啥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教学敷衍,学生学习没动力,识字率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英语是门根子上就有问题的语言
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英语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之中给美国人的识字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和咱们的汉语相比,英语简直就是 “地狱难度”。汉语是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来源,很多时候,我们能通过字形去猜测它的意思,就像 “日”“月”,一看就和太阳、月亮有关,简单又好记。而且汉语的词汇组合非常灵活,掌握了基础的汉字,就能轻松理解各种新词。比如 “火车”,就是 “火” 和 “车” 的组合,形象地描绘出了靠火力驱动的交通工具。
英文是拼音字幕组成的文字,但居然不能直接准确拼音,还得靠音标来注音,这就尴尬了。就好比 “ghoti” 这个词,按照英文的发音规则,它居然可以读成 “fish”,这谁能想到啊?这不是故意为难学习者嘛!
而且,英文没有正字法,词根词缀没什么规律。不像拉丁语、希腊语或者法语,通过词根词缀能大致猜出单词意思。比如 “葡萄” 是 “grape”,“葡萄干” 是 “raisin”,“葡萄酒” 是 “wine”,从单词表面根本无法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类似的还有,像 “牛肉” 是 “beef”,“猪肉” 是 “pork”,和 “牛”“猪” 的单词 “cow”“pig” 没有一点相似之处,英文里,很多单词的拼写和发音完全没逻辑,学起来全靠死记硬背。
再看看英文的词汇来源,简直就是个 “大杂烩”。英文自己的 “老爹” 是古英语,可后来引入了大量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词汇,还直接按读音硬上,也不正经翻译。结果就成了一个 “缝合怪”,一堆乱七八糟的名词来源于不同语言的音译。比如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肺尘埃沉着病),这词由好几个不同语言的词根组合而成,又长又难记,读起来更是拗口。
而且英语的词汇量极其庞大,据统计,英语单词数量已超过了 100 万个,并且还在以每年 1 - 2 万新词的速度增长。要想掌握英语,至少需要掌握 9000 个单词才能满足日常交流、读书看报等基本生活需求,而要想达到更高的阅读覆盖率,需要掌握的单词量就更多了。相比之下,汉语常用字只有 3500 个,掌握了这些常用字,基本上就能阅读各种书籍和报纸了。并且汉语的组词能力非常强大,通过不同汉字的组合,就能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意思。比如 “火车”,就是 “火” 和 “车” 的组合,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一种靠火驱动的车。但英语就不一样了,有了火车,就得创造一个新词 “train”,每出现一个新事物,都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单词来表示,这就导致英语的词汇量越来越大,学习难度也越来越高。
信息化时代革了英语的命
进入工业化知识大爆炸时代后,英语的问题愈发严重。新科技、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穷,英语采用 “一物一词” 的造词模式,导致词汇总量呈指数级暴增。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植物有 37 万种,动物有 150 万种,微生物有数百万种,如果每种都要造一个新单词,谁能学会?谁能记住?1600 年,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词汇量约为 3 万个单词;而2021 年,趣词典网站统计超过 300 万个如此庞大的词汇量,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
而且在词汇量爆炸的过程中,英语各行业的专业词汇暴增,造成了不同专业之间的 “种姓隔离”。每个行业都有大量专业英语词汇,需要专门学习,比如医学、法律、化学等专业,都有数以千计的专有词汇,还专门编纂了专业英语词典。就像 “眼科” 是 “ophthalmology”,“儿科” 是 “pediatrics”,“牙科” 是 “dentistry”,没个大学文凭,根本看不懂。这导致普通老百姓一旦遇到稍微专业一点的学术技术领域名词,就会一脸懵,变成文盲。
这种专业词汇的 “种姓隔离”,让精英和民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精英们掌握着专业知识和大量词汇,说话一套一套的,可普通民众根本听不懂。就像奥巴马演讲,一堆高级词汇,普通美国人听着就像听文言文一样。而特朗普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说话浅显易懂,连学过初中英语的中国人都能听懂。
而汉语的优势在于,一个人只要掌握 3500 个字,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跨专业交流也不会有太大障碍,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 “通才” 储备。比如 “互联网”,就是 “互”“联”“网” 三个汉字的组合,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相互连接的网络。比如 “火箭”,就是 “火” 和 “箭” 的组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飞行器的特点;“计算机” 就是 “计算” 和 “机器” 的组合,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功能。而且,汉语的词汇量相对稳定,常用汉字只有几千个,却能组合出无穷无尽的词汇,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
废除英文学习汉字才是唯一出路
面对日益严重的文盲问题,美国是否应该废除英文,学习汉字呢?虽然这个想法听起来有些大胆,但从汉字的优势和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习汉字或许真的是美国解决文盲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学习汉字可以降低美国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识字率。汉字的表意性和组词能力强,使得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可以通过联想和推理来记忆单词,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而且,汉语的语法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时态、语态和词性变化,这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当然,让美国完全废除英文,学习汉字,这在现实中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可以设想,在保留英文的基础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纳入美国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这或许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案。
美国的文盲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或许就在于对语言教育的改革。汉字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载体,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或许能够为美国解决文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的设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美国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