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被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自律挑战”的视频所吸引?它们宣称:“35天不用电子产品,做到就奖励40万元!”“坚持独处26天,就能拿走85.9万元!”仿佛只要通过自律挑战,就能实现天上掉馅饼的梦想,拿走不菲的奖金。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你会发现大量自律工作室发布的类似视频。这些视频通常搭配着铺满现金的画面,让人看了心动不已。但实际上,想要拿走这些奖金,可没那么容易。
你只需要交几千块报名费,然后在一定时间和密闭空间里,达到举办方规定的“自律要求”,就能赢得几十上百万奖金?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但当你真正参与进去,就会发现,主办方和裁判往往都是同一拨人,想要成功拿到奖金,难上加难。
许多挑战者满怀信心地参加,却大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千奇百怪,比如“揉眼睛超过3秒”、“睡觉时露肚脐”、“取门口物资时与工作人员搭话”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能让挑战者迅速破功。
2024年9月,新疆的张先生就花费了7000元参加自律挑战,结果刚挑战两天,就因为睡觉起来衣服跟裤子间有些缝隙,被认定为违反合同里“不允许赤 裸身体”的规定,从而被判失败。张先生气愤地表示,这根本不是什么自律挑战,而是一场文字游戏,最终解释权都在主办方那里。
更有甚者,有网友透露,有朋友参加到第23天时,被主办方投放的催泪瓦斯赶出屋。这样的经历,让人不禁对“自律挑战”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
其实,“自律挑战”有着严格的筛选流程。主办方会有意识地筛选有负债、有不良嗜好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自控力较弱,难以服从规则,从而降低成功的可能性。而且,主办方给出的合同往往长达两页,除了收费方式、奖金、公章外,还列出了诸多苛刻的“自律”条件,如“不能遮挡面部超过3秒”、“不能提裤子”、“不能抠鼻子”等,让人哭笑不得。
挑战过程中,房间还设有24小时摄像直播,确保挑战者的一举一动都在主办方的监控之下。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功往往遥不可及,而失败却来得轻而易举。
那么,真的有人能拿到奖金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数量极少。一家相关企业员工透露,得奖的时间和奖金都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36天的挑战,成功概率仅千分之三。这样的成功率,无异于大海捞针。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被巨额奖金所吸引,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能用几千块钱的成本,换取高额奖金,重启人生。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坑穷人的游戏。
“自律挑战”的前身其实是“禁闭挑战”,就是让挑战者被隔绝在一个房间里,没有时间提示和任何娱乐消遣项目的前提下,生活30天算挑战成功。但由于参与者普遍出现幻听、焦虑、注意力下降等症状,活动迅速被叫停。而现在的“自律挑战”,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将“禁闭挑战”中的严苛条件换了个说法而已。
为什么这样的挑战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呢?首先,超高的奖金额度搭配富有冲击力的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其次,打着“自律”的旗号,弱化了苛刻规则的印象,给了观众幻想的空间。再者,被吸引的人多数是想以小博大的穷人,他们渴望通过捷径改变命运。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许多人在参加挑战后,不仅没能拿到奖金,反而损失惨重。上海的张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被40万元奖金吸引,先后在多个城市参加了10次自律挑战,但都失败了,损失近10万元。目前,他已向法 院提起诉讼,等待裁决。
央视已经对此类挑战进行了解密,多个相关公司也已被参与者告上法庭。南京的朱雪律师提醒大家,此类挑战中的协议虽不是对赌协议,但双方存在“赌”的成分,且缺乏第三方监督。建议大家不要为了奖金盲目报名参赛,以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请大家擦亮眼睛,认清“自律挑战”背后的真相,避免陷入这场坑穷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