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以其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闻名于世。

在这些摩天大楼中,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无疑是最值得人瞩目的,不仅因为它的高度,更因为这座重达80多万吨的中国第一高楼,并非建立在坚如磐石的地基上,而是坐落在河流三角洲内、泥沙冲积层上的“豆腐块”土地上!

那么,这座摩天大楼是如何在松软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呢?它为何在海边的14级台风下也不会倒塌?



地基质地脆弱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是一座集商务、办公、酒店、商业、娱乐、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层建筑。

这座摩天大楼自2008年11月29日开工,于2013年8月3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最终在2014年竣工。主楼为地上127层,建筑高度632米,地下室有5层;裙楼共7层,其中地上5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达57.8万平方米。

上海中心大厦不仅以其高度著称,其重量同样惊人。整栋大楼重达80多万吨,相当于70个埃菲尔铁塔堆叠在一起。如此庞大的体量,对于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上海中心大厦脚下的土地却是由黏土和其他细小颗粒组成的松软冲积层,质地如同“豆腐”一般脆弱。



面对如此松软的地基,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豆腐块”上建造起一座摩天大楼,成为了他们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工程师们决定深入地下,找到足够坚硬的土层。他们采用了钢管桩基技术,打下了955根87米深的主基桩,为大楼筑起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他们打算在钢管内灌注混凝土,形成坚硬的混凝土地板。这一过程如同在“豆腐”中插入“钢筋铁骨”,能使得原本松软的地基变得坚如磐石。



在混凝土浇筑的宏大工程中,工程师们又遭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计划浇制一个深度达34米、广阔无垠至近乎4.8个足球场大小的基底,这无疑需要挖掘一个规模空前的巨坑。

然而,这片土地的四周并非空旷之地,而是密布着高楼大厦与错综复杂的城市脉络,每一根线缆、每一条管道都承载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轻则是线路管道的破损,重则是土壤的坍塌,甚至可能波及邻近的建筑,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工程师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场对责任与智慧的极限考验。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工程师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集思广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项解决方案:他们决定在基坑的边缘地带,深入地底,精心构建起65道坚固的地下防护墙。

这些防护墙如同忠诚的卫士,将基坑与周遭的城市环境清晰地分隔开来,为接下来的施工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这一策略的实施,无疑为后续的挖掘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180万吨的土壤被小心翼翼地移出,而基坑周边的土地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仿佛这一切的动荡都与它无关。

最终,在这片稳固的基坑之上,工程师们顺利完成了混凝土的浇筑,一座新的建筑奇迹正在这里悄然诞生。



除了钢管桩基外,建设者们还采用了注浆技术对软土层进行加固。

注浆技术通过将特制的浆液注入软土层中,填充孔隙并固化,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一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上海中心大厦的地基强度。

整个项目动用了8个搅拌站、450辆搅拌车,连续63个小时不间断协同“作战”,在地下浇捣出6万立方米混凝土,为大楼筑起一块足球场大小、2层楼高的底板,为摩天大楼“定盘扎根”。

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区域狭窄,且周围交通拥堵,加剧了施工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建设者们采用了模块化建筑技术。他们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提前制造好,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和风险。

在设计阶段,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大量潜在的碰撞点,进一步优化了建筑结构和抗风性能。

BIM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为施工阶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性存在,其设计与建造不仅关乎美学与功能,更需深刻理解并应对自然界的严酷挑战,尤其是风力与极端气候的影响。

上海中心大厦,这座矗立于东方明珠之巅的摩天巨擘,更是将对抗风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面对频繁光顾的台风以及偶尔侵袭的严寒天气,它展现了一系列创新而精细的抗风设计与结构策略,确保了安全与稳定。



在抗风设计的初期,设计师们深入研究了风动力学原理,通过对建筑立面的线条进行精密计算与优化,创造了一种既美观又能有效减少风阻的流线型外观。

这些线条不仅赋予了上海中心大厦独特的现代美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强风条件下能够引导气流平滑地绕过建筑主体,减少了风压对建筑物的直接冲击,从而大大降低了风力对建筑结构的潜在威胁。



为了进一步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上海中心大厦创新性地采用了复杂的交叉支撑系统。这一系统由多个高强度钢制构件组成,它们在建筑内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彼此间相互支撑,有效分散并吸收了风力带来的侧向荷载。

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抗侧力性能,还确保了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大厦也能保持其原有的挺拔与稳固。

除此之外,上海中心大厦还配备了先进的风力感应器系统,这些感应器被巧妙地安装在建筑顶部及关键位置,能够实时监测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

综上所述,上海中心大厦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抗风措施,不仅成功抵御了自然界的严酷考验,也为全球高层建筑的设计树立了新的标杆。

它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对工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生动体现。



尽管上海中心大厦所在的地盘相对不易发生地震,但为了确保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安全性,设计师们还是为这座摩天大楼配备了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上海慧眼”。

阻尼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并耗散地震波或强风带来的能量的装置。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位于大厦125层,重达1000吨,堪称全球最大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

这一巨无霸装置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内部质量块的摆动,有效吸收并耗散地震波或强风带来的能量,从而大大降低主体结构的振动幅度,保障大厦在极端自然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



上海中心大厦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上海中心大厦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卓越的高度,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知名度。

这座摩天大楼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高度”,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为何要建这座大楼?

在大厦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作为一座集办公、商业、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建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摩天大楼的入驻企业涵盖了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上海中心大厦还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为上海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座摩天大楼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将一座原本不可能建成的建筑变成了现实。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卓越水平,还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座在“豆腐块”上矗立的摩天传奇,其建成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这座摩天大楼以其独特的造型、卓越的高度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高度”。

它的建成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实力与自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上海中心大厦能够继续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够涌现出更多像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摩天传奇,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领域树立更多的标杆和典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