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在国内可以“一眼望三国”是什么体验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在朝鲜境内,竟然隐藏着一个中国村庄!这不是杜撰的剧本,而是真实存在的“国境奇观”—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村。
这个被称为“东方第一村”的地方,距离朝鲜仅8米,与俄罗斯的小镇隔江相望,是中国唯一一个被朝俄两国“包裹”的村庄。
这里曾因一场战争沦为“无人区”,又因一次国际谈判重获新生。如今,它既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也是边防重地。这个弹丸之地,它又如何成为中国版图上的“战略之眼”?
01
被朝俄“夹击”的中国村
防川村的地理位置堪称世界级奇观——它像一根细长的“钉子”,深深嵌入朝俄两国之间。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的权威数据,村庄总面积仅20平方公里,却拥有14公里边境线:东与俄罗斯哈桑镇隔图们江相望,西与朝鲜的豆满江市仅隔8米铁丝网,南端距离日本海仅15公里。
登上村内的龙虎阁观景台,就可以欣赏到“一眼望三国”的绝景,肉眼可见中、俄、朝三国疆界在此交汇:
左侧俄罗斯的铁路大桥横跨图们江,右侧朝鲜的军事哨所近在咫尺,正前方则是被俄朝两国封锁的日本海出海口。这种独特的景观,让防川村成为全球罕见的“三国交界观光点”。
这座桥是1950年,苏联以向朝鲜运送物资修建的,全长有650米,左侧高的三段属于俄罗斯,右侧低的属于朝鲜,被朝鲜称为“友谊大桥”。顺江而下15公里就可以到达日本海,但是我们只能看着。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片土地以前都是中国的,但是在清朝在1860年时期,都割让了出去。
连台湾2倍面积的库页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一大城市:海参崴岛等东北的出海口都割让了出去,这就是让人心痛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你知道中国最窄的领土是哪里吗?
洋馆坪路堤,为通往防川村的必由之路,其宽度仅8米。
这段长达888米的通道,左侧是俄罗斯领土,右侧为图们江与朝鲜国土,真可称作“世界最险公路”,距离日本海仅仅只有10公里。说是领土,其实就是一条分界线。
1992年修建这条路时,施工队需要在两国武装人员的监视下作业。
在这里村民戏称:“在村里散步,手机套餐费可能暴涨。此地位于三国交界之处,手机信号常常会在三国网络之间自动切换。中国移动在此特别设立信号增强站,避免村民误连境外网络产生高额费用。
02
从战争废墟到战略要塞
防川村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紧密相连。这个如今宁静祥和的村庄,曾因两次历史事件几乎消失在地图上。
1938年,日苏于防川村北侧的张鼓峰展开激战。此役历时34日,其直接后果便是中国永远丧失了图们江出海权。据《珲春市志》记载,苏联战后强行将张鼓峰划入版图,日本则逼迫伪满洲国承认现状,中国渔民从此被封锁在日本海外。
而在1957年,因为中苏关系恶化,防川村被划为军事禁区,全村138户居民被迫撤离。
直到1992年中俄重新勘界,这个“国境孤岛”才重新向世人开放。央视纪录片《边疆行》披露,首批返回的村民发现:曾经的房屋已长满野草,村口还埋着未爆炸的炮弹。中俄边界协定一经签署,防川村便迎来转机。
政府斥资3000万元重建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铺设专用光缆以及修建防洪堤坝等工程。当时为了勘界的顺利进行,可是由咱们的边防战士手拉手组成人墙,护送测绘人员完成国界勘定。
03
国境线上的特殊生活
今天的防川村,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是重点边防管控区。在这样一个三国交汇的地方,全村141人,过着与众不同的“边境人生”。
村民利用独特区位发展跨境贸易:俄罗斯的面粉、朝鲜的海鲜、中国的轻工业品在此交汇。据珲春海关统计,2022年防川村边民互市贸易额突破200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6.8万元,远超吉林省农村平均水平。
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每家每户门牌都印着“边防政策法规宣传户”,村委会大喇叭每天三次播放边境管理条例。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系统等高科技装备全天候运转。村民笑称:“我们养的狗都听得懂中朝俄三语指令。”
04
在军事禁区看风景
2015年防川景区开放后,这个曾经的军事禁区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量从5万人次激增至2023年的80万人次。被称为“东方第一村”。
这个景区是投资5.6亿元打造的,包含三国界碑观光、东北虎科普基地、朝鲜族民俗体验等特色项目。最受欢迎的是“土字牌”,这座1886年竖立的界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复兴。因为军事原因,但是现在已经禁止开放了。
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望海阁”用望远镜观察日本海,还可以参加模拟边界谈判的沉浸式剧本杀 。
因为是军事禁区,所以也不像其它景区一样那么自由,在拍照上都要听取当地导游以及边防民警的提醒,
安全管理景区内是禁止使用专业摄像设备,而手机拍照需关闭定位功能,因为一不小心,游客拍照的位置,手机就会自动连接朝鲜网络,那就属于跨国了,费用可想而知的吓人。
05
15公里外的出海口之痛
站在防川村南望,日本海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这15公里距离,成为中国东北百年来的“出海口之痛”。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初建之际,东北在全国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巅峰之时,东北以仅占全国10%的人口,产出了全国93%的钢材、95%的机械,还向全国输送了78%的电力。
然而,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起,中国就丧失了图们江出海权。后来的航运只能绕行到大连,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数据显示,若无此变故,东北每年可节省海运成本超200亿元。
真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海参崴还在,东北的发展能有多强!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图们江出海?难道这不是更好的选择?直接下到日本海变成一个港口吗?
实际上在图们江的下游泥沙堆积,河道也变窄,船很容易搁浅,另外俄国和朝鲜的那座跨境大桥的高度直接限制了河道的高度,无法大型货船驶过,连小型船都是勉强通行,无法满足航运条件。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防川村曾为我国的“飞地”,所谓“飞地”,即不与本土接壤的领土。原因在于防川村地势低洼,当图们江江水泛滥时,防川村与外界连接的通道便会被淹没。
1957年,洋馆坪堤路被淹没,防川村与国内的连接遂直接中断。进村需借道俄罗斯领土,于是在之后的30年里,我国屡屡向俄罗斯寻求援助。直至1983年,我国才重新修筑洋馆坪堤路。
路通了,接下来就是出海口的问题。
2014年,中俄达成协议,中国船只获许经图们江驶入日本海。新华社报道称,首批试航货轮节省运输时间72小时,但受朝俄铁路桥高度限制,仅能通行300吨以下船舶。
2024年,中俄重启图们江出海权谈判。突破了限制,东北就有希望新增“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点,彻底改写区域经济格局。
这个被朝俄“包裹”的中国村庄,正如它的名字“防川”,既警惕着边境风云,又像奔流的图们江,在历史的夹缝中闯出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