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e随风行,水生态学杂志,鱼类养殖新技术,CIKI。
四川男子钓到三条令他嫌弃的鱼
2025年1月4日,IP地址为四川的网友@e随风行发布了一则竖屏短视频,展示了自己的渔获物,然而视频内容和配文都是满满的对这次渔获物的嫌弃,配文是:“垃圾鱼!这鱼没有天敌泛滥成灾了,以后其他鱼就少了。”
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将3条鱼排列在一起,它们大小不一,但明显是同一种鱼类。其身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从头部到尾部逐渐变细。头部较小,吻部钝圆,口部呈弧形,下位,口裂较大。其体色为浅灰色,背部颜色较深,体侧有深色的侧线;另外它们的胸鳍和腹鳍较小,尾鳍呈叉形,上下叶长度相近,是青灰色的且边缘偏黑。
这显然就是青尾鲴了,算是非常出名的鱼类了,虽然不是太好的名声。博主显然就非常嫌弃这种鱼,视频中他就拿着一根细棍子不停的敲打着三条鱼。先是每条鱼敲一下,然后再随意的敲打,可以看到鱼被敲到的时候还扭动挣扎了几下,看来新鲜度不错,应该确实是刚被钓上来。
比较离谱的是,博主边敲还边嘀嘀咕咕地骂着:“垃圾鱼!”也不知道为啥这么讨厌这鱼,居然还用力到把细棍子给敲断了。敲断后,博主也是一愣,然后再照了3条鱼几秒钟,视频就结束了。
因为是青尾鲴,所以评论区毫不意外的出现了很多嫌弃青尾鲴的网友,而且措辞都是比较重的。有人说这种鱼只能喂狗,喂鸡鸭;有人说这种鱼真的是煮好了连锅都要扔掉了;有人说河里都泛滥成灾了;也有人跟博主一样,直呼其为“垃圾鱼”。
青尾鲴为何被嫌弃?
青尾鲴确实在大部分人心中都是难吃的鱼。认为青尾鲴难吃的人从味道、肉质、鱼刺和烹饪难度方面都做出了解释。
青尾鲴的土腥味比较重,而且跟水质的影响不大,这种土腥味是深入鱼本身的,在水质较好的环境中也难以消除。这是因为青尾鲴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藻类、青苔等,它们会用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刮取附着在石头、水底等表面的藻类。另外它们也会去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动植物残渣等。
这样的食性使得它们会吞咽下不少的泥沙,土腥味自然就比较容易堆积在体内。
它们的肉质被人形容成“烂泥”,因为其肉粗糙、松散,没有弹性,口感肯定是好不了的。而且其鱼刺也非常的多且细,本身就不太好吃,再加上这样负面buff自然就更不受欢迎了。
即使是在料理烹饪口味较重的四川,人们也不喜欢吃青尾鲴,因为它们煮熟后肉不容易入味,肉太烂又容易散掉;用各种常见的烹饪方式都很难掩盖其本身的腥味和改善肉质。
在其分布的一些地区,青尾鲴的数量确实是非常多,钓鱼人时常会钓到它们,因为钓到了也不会去吃,自然就非常嫌弃了。青尾鲴繁殖能力极强,每公斤个体可产卵20万粒,繁殖期在5月至8月,高峰期5月,水温18~25℃。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善和长江禁渔政策减少了人为捕捞,为其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天敌数量减少和其他鱼类因过度捕捞锐减,使青尾鲴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加。它们适应能力强,能在各种水域生存,食物来源广泛。由于肉质不佳,市场上不受欢迎,缺乏人为干预导致其数量膨胀。
不过虽然数量过多理论上可能挤压其他鱼类生存空间,但毕竟它们是原生鱼类,生态链会自我调整,如吸引更多捕食者,最终达到生态平衡。
为青尾鲴正名?
口味这种东西是很私人的,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那就肯定有人举得难吃,也会有人觉得好吃,对于青尾鲴来说也是同样的导致,很多网友就在替青尾鲴鸣不平,认为那些嫌弃的人是因为不会煮青尾鲴才误会了它们。
不过从我收集的评论来看,除了一个网友说切片清蒸的,其他网友确实都表示青尾鲴需要用不那么寻常的料理方式来制作,比如:风干鱼、腊鱼和鱼丸。果然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攒了大量的烹饪手法,怎么样的料理都是有办法处理的。
也有网友表示青尾鲴虽然对很多人来说不太好吃,但它的拉力很好!
青尾鲴拥有强健的肌肉,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一旦被鱼钩钩住,它们会奋力挣扎,极力想要挣脱束缚。由于它们偏好在中下层水域游动,因此会巧妙地借助水流的力量进行反抗,这无疑增加了垂钓的挑战性和拉力体验。此外,青尾鲴的嘴巴结构独特,呈朝下开口状,习惯于啃食附着在石头上的青苔。这种独特的进食习性使得它们在摄取饵料时动作相当迅猛,一旦中钩,便会本能地剧烈挣扎,试图摆脱鱼钩的束缚。
还有网友认为既然不喜欢吃就应该放生,倒不是要发善心,而是因为青尾鲴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这是真的!青尾鲴在净化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底层鱼类,青尾鲴主要以水底的有机碎屑、底泥、腐殖质及藻类为食,这一摄食习性有效降低了水底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含量,减轻了水体的污染负担。同时,它们还能摄食水中的藻类,特别是鱼腥藻等浮游植物,这在富营养化水域中尤为显著,能大幅减少藻类密度,降低水体浑浊度。实验显示,青尾鲴与鲢鱼混养时,对藻类生长的控制效果更佳,有效防止了因藻类过度繁殖导致的水质恶化。
青尾鲴的消化系统能够将摄入的有机物分解为水生植物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其排泄物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进一步改善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青尾鲴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通过清除水底的有机碎屑和藻类,减少了这些物质在水体中的积累,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它们的存在还为其他鱼类创造了更佳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水域的整体生态质量。
此外,在水产养殖中,青尾鲴常与其他鱼类混养,不仅起到了净化水质、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还能提高其他鱼类的产量,降低了因水质恶化带来的养殖风险。
因此青尾鲴虽然用常规烹饪方法可能真的不咋样,但通过一些特殊的制作方式,它们也能成为美味,而且它确实是对生态系统很有用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