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人拥有无条件的爱。
hi,我是猫。
前天信守年前的承诺带女儿去看了《哪吒2》,这片子时长2个小时24分钟,看之前我是有点担心太久了孩子坐不住,不过好在画面效果不错,太乙真人的现代梗幽默搞笑也很戳人,她全程跟着乐呵乐呵地看完了。
我知道她肯定看不懂这部动画里面的黑色部分,毕竟她才4岁多,什么玉虚宫隐喻白宫、天元鼎上的美元标志、灭魂丹是某病毒、位列仙班要考编、申公豹这个小镇做题家有多苦逼……能看出来才有鬼。
对于她以及很多人来说,电影院这两个多小时是去消费的,消费情绪、消磨过年假期突然多出来的大段时间。
电影的剧情、套路反转几乎都能提前猜到,所以在反转出来的时候我没有太震惊,不知道该说是年龄大,见多识广给的好处,还是当下影视作品的套路太雷同,总之是完全不出所料。
但这不失为一部叫卖又叫座的电影,从票房就能看出战绩斐然,已经突破40亿,有望冲击中国电影史上的新记录。
我现在有一个感觉,不管是什么产品,电影、商品、一篇稿子都好,倘若在市场上有人买单,能获得市场认可,甭管你觉得它如何不对你胃口,如何不怎么样,存在即是合理的。在这个你争我夺的世界,你的想法不重要,市场的想法重要,只要有人买单,那就说明有一定的道理。
想要有所成应该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用线性立体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找到新机会。电影你从什么角度看、什么视角解读都可以,反正是人创造的作品,随便打扮都行。我们是观众,是消费者,是买单的人,自己怎么想当然无可厚非,反正也不需要上税。
但是赚钱呢?你自己空想试试,你一意孤行试试,有团队的裤腰带系着好几口人嗷嗷待哺,没团队的自己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跟机会让你在那抓瞎。
你得学会从用户视角来,很多人的失败就是把自己定位错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失去了自我,一些不重要的场合又过于自我,这就产生了失败。
比如《哪吒2》电影里面,在我看来就是导演饺子在讨好自己与讨好市场中取的一个平衡。
显而易见里面最“我”的表达,当属催泪的父母亲情,虽然老套,但也是一道精心烹饪的情绪预制菜,根本就是取材于他与自己父母关系的内核:拥有父母无条件支持是何等幸运。
你去搜索一下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就知道,咱们东亚家庭没有几个人会有他那么理想化的父母。有多少父母会在你大学读医后,半路允许你转行做动画呢?不仅允许,还自讨腰包,无条件支持他从头再来。
有多少父母会在你刚毕业一年的时候,支持你辞职在家自己摸瞎搞自己的作品?没有几个,大部分的人到了大学毕业之后,就是自生自灭,存亡自负,不要求你往家里掏就不错了。
注意,饺子可不是什么富二代,他父母也不过就是倾其所有,毫无退路的托举罢了。对于我这个从来没得到过这种待遇的东亚孩子来说,原以为这不过就是戏剧、艺术表达,最后恍然大悟,这世界真的有人如此幸运地拥我不曾体验过的纯粹父母之爱。
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了那句“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真正不缺的人,才真的有爱人的能力。
出了影院我也不禁思索,对于很多缺爱的人来说,还能做得了这样的父母吗?这个问题大概只能留给这一批父母自己去悟道跟修行了。以后一定会有很多像敖光一样的父母意识到,“父母的经验只想为你谋个幸福,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当然电影里面除了戳人的亲情泪之外,哪吒的魔童形象,申公豹的小镇做题家、邪恶的寿桃,以及众多的隐喻其实恰恰说明了,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已经不管用了,人性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申公豹的执拗也许是遭遇不公之后的愤愤不平,寿桃的正义是无数妥协跟屈服换来的苟且,金色不一定是正义,黑色也不再是邪恶。
是敌是友,不过是立场而定。
我想这种立意,也是符合当下市场所需,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你要学会从用户视角出发,辩证统一地看待人事物。
作为一个想努力往上争的人来说,底色善良没有错,但是善良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需要带点锋芒,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这么好的你。
点亮【赞和在看】,让钱和爱都流向你。
关于猫:
一位谈钱羞耻,希望通过正确认识金钱疗愈自己的30+女性。每天分享一个金钱有关的小故事和观念,突破思维,终身成长,持续更新。
扫码围观朋友圈(备注来意:【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