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吴正惠和丈夫伍先志靠着在集市口摆摊卖甘蔗为生,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还算安稳。

1989年农历正月初六早上,吴正惠早早地起床,简单地吃点东西,就开准备出摊的货物。两岁的儿子伍江好奇地围着妈妈转来转去,咿咿呀呀地想帮忙。

“今天带小江去打个预防针吧,过完年了,也该去看看了。” 吴正惠对伍先志说道。

吴正惠点点头,表示同意。“也好,早点打完,我们也放心些。”

吴正惠便抱着伍江一起去了离家不远的诊所。打完针后,吴正惠想着集市正是热闹的时候,便抱着伍江直接去自家的甘蔗摊位。

吴正惠把伍江放在摊位旁边,让他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玩耍。

“小江乖,自己玩一会儿,妈妈要忙着卖甘蔗。”



吴正惠忙得热火朝天,手脚不停地招呼着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刚刚送走一群叽叽喳喳的妇女,她们买了十几根甘蔗,说是要回去给孩子们尝尝鲜。吴正惠擦擦额头上的汗,心想总算能稍微喘口气了。

她习惯性地转头看向儿子伍江,却发现原本坐在小板凳上的儿子不见踪影。吴正惠心里咯噔一下,但她心想小孩子嘛,肯定跑去附近的摊位玩了。

“小江?小江?” 吴正惠一边喊着儿子的名字,一边在自己的摊位周围寻找。她先是看看隔壁卖糖葫芦的摊位,又走到卖菜的摊位前,都没有看到伍江的身影。

“李婶,你看到我家小江了吗?他刚才还在这里玩呢。” 吴正惠焦急地问着隔壁卖菜的李婶。

李婶摇了摇头,表示没注意。“刚才人太多了,我光顾着卖菜了,没看到小家伙。”

吴正惠慌乱起来。她又跑到集市的另一头,询问其他的商贩和顾客。“有没有人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穿着红色棉袄,虎头虎脑的,是我家的孩子。”

然而,所有人都表示没有看到。集市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小男孩的消失。

吴正惠的脸色变得苍白,“小江!伍江!你在哪里啊?” 她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盖过集市上的喧嚣声。

一些好心人也加入寻找伍江的行列,大家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这个走失的孩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希望也一点一点地破灭。

正当吴正惠在集市上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时,她的丈夫伍先志还在家里忙着整理甘蔗,准备下午继续出摊。

当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到伍先志家,告诉他“小江不见了!在集市上走丢了!”时,伍先志扔下手里的活,疯了一般地冲向集市。

看到妻子吴正惠瘫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伍先志抱起妻子,安慰道:“没事的,没事的,我们一定能找到小江的。他那么聪明,肯定不会走远的。”

亲戚朋友们闻讯赶来,都加入寻找伍江的队伍。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伍江却依然杳无音讯。

吴正惠的精神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她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家门口,目光呆滞,喃喃自语:“小江,我的小江,你在哪里啊?你快回来吧,妈妈想你……”

她常常把路过的孩子错认成伍江,然后又失望地哭泣。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甚至开始不认人,不吃饭,整个人都变得恍恍惚惚的。

在开江县范围内进行了半个月的无果搜寻后,伍先志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和亲友的力量,找到伍江的希望太过渺茫。

伍先志决定,将妻子留在家里,让她照顾他们的大女儿。虽然吴正惠的精神状态仍然不稳定,但在女儿的陪伴下,她的情绪逐渐得到一些缓解。

伍先志白天四处奔波寻找儿子,晚上则回到集市上摆摊卖甘蔗。

吴正惠在女儿的陪伴下,精神状态逐渐恢复一些。她试着做一些家务,帮助伍先志打理生意。

伍先志和吴正惠其他的子女也渐渐长大,他们相继考上大学,并且陆续出国留学,最终都在国外定居下来。

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伍先志和吴正惠虽然年纪大了,对新兴技术并不熟悉,但他们深知,要找到伍江,就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很快,伍江的失踪信息便出现在“宝贝回家”等寻亲网站上。网站的志愿者们热情地帮助伍先志和吴正惠完善信息,上传伍江的照片,详细描述他的体貌特征和失踪经过。



在志愿者的建议下,伍先志和吴正惠还到当地派出所进行采血,将DNA样本存入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

警方也对伍先志和吴正惠的遭遇表示同情,他们表示会尽力配合,积极开展调查工作。

有了网络和DNA技术的帮助,伍先志和吴正惠的寻子之路似乎燃起了一丝新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守在电脑旁,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网页,希望能看到关于伍江的消息。他们也经常接到一些电话,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但经过核实,这些线索都是假的。

多年后,"宝贝回家"网站的志愿者给伍先志和吴正惠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附着一张照片,以及一段简短的文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