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疆首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紧抓春节期间中原地区用电负荷需求增长的机遇,统筹组织疆电外送电量,今年1月,工程外送电量4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实现首月开门红。

  春节假期里,在大唐哈密新能源有限公司石城子光伏电站里,公司哈密区域运维中心班组技术员张志东和同事们对新并网运行的电站进行巡检,全力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张志东说:“去年12月项目实现了一次性90万千瓦顺利并网,我们要进行调控和监视,保证负荷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尽量多发电的基础上满足调度要求,同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状态。”


运营人员正在检修设备。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张志东所在的电站,全场划分成288个太阳能发电单元,通过项目自建220千伏升压站汇集到750千伏哈密变电站,与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连接,实现疆电外送。

  春节期间,他和同事们每天徒步20000步以上,确保将每一个设备巡视到位。张志东说:“每天9点和16点各巡视一次,通过用红外成像仪来测量设备的温度和对设备的参数进行巡视,把所有的问题做好记录,统一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消缺以后,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项目在建设中大力推进智能化项目建设,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能源转化效率和质量。张志东说:“因为新场刚刚投运,需要进行监控,所以这个春节期间没能回家与家人团聚,等设备运行稳定后再回去陪陪父母。”

  在春节假期里,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天山换流站总控室内,当班副值班长宋康儒和同事们也坚守在岗位上。天山换流站是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首站,为确保外送通道畅通,运营单位通过加强设备巡视、优化运维策略、开展应急队伍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电网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检修人员正在巡视换流站。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宋康儒说:“我们严格执行设备差异化运维措施,保电期间每日增加一次设备特巡及红外普测,重点检查换流站、主变、高抗大型充油设备有无异常发热,事故放油阀与排油管路连接法兰有无渗漏油。同时加强特殊天气下的设备特巡特护工作,出现暴雪、强风、低温寒潮、沙尘天气前后增加特巡频次,确保三箱密封,不发生进水、受潮等原因造成的装置误动及直流接地等情况。”

  春节期间,正值中原地区用电高峰,运营单位将丰富的风电、光电、煤电等通过天山换流站进行打捆外送,保障了当地用电需求。宋康儒说:“我们增加了应急保障人员及设备巡视频次,每天最大的负荷是540万千瓦。”


空中俯瞰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天山换流站。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疆电外送”重要通道,工程建成投运以来,成为连接新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运行十多年来输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如果以煤炭发电计算,相当于从空中运送标准煤超过1.56亿吨。

  记者手记

  哈密风光资源富集,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哈密新能源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光资源潜力全面释放。自2014年1月27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11年以来,累计向河南输送的电能,按照一个普通家庭年用电量2500千瓦时测算,可以满足超过1.5亿户家庭1年以上的生活用电所需。运营单位深度挖掘外送潜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通过全面统筹电源、通道和市场等资源,组织“火水风光”多能互补外送,提高交易频次、缩短交易周期,以灵活交易机制适应新能源发电特性,让工程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玉、郭子毅

麦麦提·玉苏普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赵春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