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七号明年发射,月球南极找水冰
2025年2月4日香港《文汇报》
● 嫦娥七号探测器中的飞跃器将配备水分子分析仪,从月球南极的阳光照射区飞到永久阴影区内的撞击坑底部进行探测,以确定水冰的位置、数量和分布情况。图为央视动画模拟嫦娥七号探测器飞跃太空抵达月球南极。
嫦娥七号配备"四器"
总设计师披露:飞跃器像智能机器人 起码可飞三次重复着陆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刘凝哲 北京报道)乙巳年新春伊始,中国探月工程传来最新进展,瞄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资源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目前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按照计划将在2026年发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和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近日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访,首次对外披露嫦娥七号探测器的多个细节,其中飞跃器如同一个非常智能的机器人,"这是月球探测器从未有过的设计,任务本身风险难度都很大"。
着陆后飞到深洞里勘查
嫦娥七号是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未来的任务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争取在月球南极找到水冰。吴伟仁表示,在月球南极有些很深的洞穴,可能是有水的,因其终年不见阳光,水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科学家们希望嫦娥七号能够有飞跃器,着陆以后能够飞到这1个至2个洞里面去现场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嫦娥七号探测器由四器组成,包括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和飞跃器。飞跃器将配备水分子分析仪,从月球南极的阳光照射区飞到永久阴影区内的撞击坑底部进行探测,以确定水冰的位置、数量和分布情况,这是月球探测器从未有过的设计。
唐玉华还说,嫦娥七号飞跃器最起码要飞三次,而传统深空探测器着陆都是一次性的缓冲方案。为此,飞跃器突破了主动式着陆缓冲技术,实现不同坡度下的可靠、重复着陆,就像人类从高处跳下落地的时候,腿会弯曲一般。此外,飞跃器可以通过腿足规划与关节驱动来实现整器移动。简单来说,是一个非常智能的机器人。
嫦娥七号需在月球南极长期工作
不仅是飞跃器,嫦娥七号还将创造更多的人类首次。谈及嫦娥七号任务的难点,吴伟仁表示,嫦娥七号是人类首次在月球南极降落,月球南极地形地貌、地理环境都不是很清楚,因此现在选了多个降落点,最后实施时再确定具体降落的地方。此外,嫦娥七号需要在月球南极长期工作,温度环境都很恶劣,低温,有极昼和极夜的现象,这是需要面对的很大难点。
着陆器新增路标图像导航
专家表示,针对复杂的地形、恶劣的环境,嫦娥七号突破了复杂地形高精度定点软着陆技术等难点。科学家们给嫦娥七号确定的目标是,在亚百米量级的区域实施定点着陆,比以往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着陆精度高,有助于探测器正好着陆到平坦的区域。为此嫦娥七号着陆器新增了路标图像导航的手段,这是中国在深空探测中首次使用。
目前,嫦娥七号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按照规划,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地利用的技术验证。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