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4日报道 《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2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从破坏到战争:波罗的海如何成为俄罗斯对抗北约的新战场》,作者是哈拉·阿蒂恩萨。全文编译如下: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面积达37.7万平方公里,海底铺设了错综复杂的天然气管道和通信电缆。2024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横跨波罗的海输送电力的海底电缆被切断。
这只是与这些海底网络有关的一系列事件之一。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一线和二线发生爆炸(事件仍在调查中,不过一些报告指出可能是一个亲乌克兰组织所为);2023年10月,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天然气管道遭到破坏。
然而,2024年底的这次破坏事件是北约国家(这次是芬兰)首次直指俄罗斯——尤其是其“影子舰队”——是所谓“破坏活动”的幕后黑手。
立陶宛智库地缘政治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利纳斯·科亚拉表示:“此类海底破坏事件的增加,加上网络攻击和对船只及飞机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的干扰,符合混合战争的模式,即结合了常规军事战术与网络、经济和心理战行动。”
这位专家认为,这些战术是俄罗斯在不挑起直接军事对抗的情况下破坏欧洲稳定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
科亚拉表示,俄罗斯试图“用易于否认的策略打击敌人”。在这方面,波罗的海成了理想舞台,这主要是因为其战略重要性。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外,其他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地区政治研究教授、巴塞罗那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安德烈·马卡雷切夫认为,莫斯科的破坏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芬兰和瑞典最近加入北约的“回应”。这位专家认为:“俄罗斯在寻找薄弱点,测试北约盟国的应对能力。”
此外,波罗的海年贸易规模接近8000亿欧元,拥有密集的港口网络,被许多分析人士称为“北约的大湖”,是欧洲最具活力的贸易区之一。这种密集的交通使其成为关键的经济引擎,但也为隐蔽行动提供了有利环境。事实上,在该地区发生的事件中,嫌疑往往落在经过繁忙航线的商船上。
尽管这些船只与俄罗斯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它们都没有在俄罗斯注册,也不属俄罗斯公司所有),但有一些巧合之处,比如它们都从俄罗斯港口起航,一些船只还有俄罗斯籍船员。正是由于这些联系,北约盟国对俄罗斯“影子舰队”产生了怀疑。
2022年底,欧盟警告称,出现了一支与俄罗斯有关的未注册船队,这些船只使用虚假身份和第三国旗帜运营。
这些船只都是即将退役的老旧船只,再加上其来源难以追溯,使得俄罗斯更容易推卸责任,将这些船只造成的破坏说成是“意外”。
这种攻击相对简单且执行迅速,但其影响可能非常大。在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世界中,以破坏海底通信电缆形式发动的混合攻击可能会使一座座城市整体陷入瘫痪。
因此,保护波罗的海基础设施对北约盟国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过去两年,北约加强了巡逻和军事演习。
这一战略促使北约于2024年5月在英国的盟军海上司令部成立了一个新的“关键海底基础设施安全海事中心”,并在今年宣布启动“波罗的海哨兵”行动。
然而,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俄罗斯可能会继续通过在该地区发动混合攻击,将乌克兰战争扩展到其边界之外。马卡雷切夫表示:“升级的可能性巨大。”科亚拉说:“如果北约不果断回应,俄罗斯可能会加强混合行动,增加波罗的海地区发生更严重冲突的风险。”(编译/苏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