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多年前,国际虎豹专家曾一度宣布中国已经没有自然繁殖的东北虎种群。如今,东北虎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繁衍不息,呈现勃勃生机。种群是如何归来的?春节前夕,记者跟随虎豹研究团队走进林海雪原,寻找东北虎的踪迹。
“三九”时节的珲春,正笼罩在一片极寒下的静谧之中。刚刚下过一场雪,对于虎豹研究专家冯利民来说,这是个进山考察的好时机。不过,由于目的地为虎豹分布的核心区,动身前必须做好安全防护、路线规划、人员分工等每个细节的周密安排。
记者跟随冯利民前往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西北沟进行综合调查。车行入山,便进入了虎豹的家域。这是一片“众山皆有虎”的山林,车行途中,则是“随处可见鹿”。
一群梅花鹿过后,雪地上赫然出现了一排形似梅花的大脚印,这是猫科动物的足部特征,而这个尺寸,非“森林之王”东北虎莫属。跟随老虎的脚印,冯利民进行了一番详细考察。
冯利民告诉我们,雪地上的动物足迹是追踪野生动物的重要线索,凭借这些痕迹,科研团队能够分析出动物的活动规律、食物链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等。
记者:其实也不是每片森林都能养得起老虎的。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冯利民:只有一片完整的健康的森林,才有可能养起一定数量的顶级食肉动物,也就说如果虎豹种群回来了,就完全可以证明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
冯利民带领的团队在监测站守候着这片大自然的奇迹。站内配备的“森林之眼”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并传输着虎豹家园每一个精细化的环境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坚守近20年
见证东北虎种群归来
西北沟监测站所在的区域,是虎豹研究专家冯利民在吉林珲春这片林海雪原扎根的第一个落脚点。在这里,冯利民和团队坚守了近20年的时间,并在此见证了陆地上的顶级捕食者,东北虎在中国大地上演绎的“归来”传奇。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冯利民:1998年冬天的时候,曾经中俄美三国的,和中国的林业部门开始首次针对东北虎做了第一次在野外的调查,在几百公里野外调查的整个样线过程中,仅仅发现了几处主要是陈旧的一些痕迹,通过这些痕迹当时判断可能中国也就只有4只到6只这样的野生虎出现,而且还是可能只是一些过境的,而不是一个定居的或者繁殖的个体。
2005年,博士生冯利民跟随导师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坚信,中国是东北虎的原始故乡之一,在珲春等地区有着连续广阔的森林,具备东北虎、东北豹栖居的良好条件,在这里一定会重新找到它们的足迹,或者,它们终将归来。冯利民与北师大团队带着梦想,开启了他们漫长的追虎历程。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冯利民:这是咱第一次拍到的东北虎照片,这是2007年的夏天拍到的第一张东北虎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冯利民:这一张是2010年,这只东北虎是一只雌性东北虎,只有雌虎出现了,并且是定居的雌虎,种群才能繁衍,种群才能恢复。
2013年,一只被北师大科研团队编号为5号的雌性东北虎,在这里留下了一个震撼心灵的奇迹和遗憾,并从此定格为一个对冯利民和团队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冯利民:这只雌虎在2011年到2013年期间在边境其实就养活了一胎幼崽。养活之后它把中国边境这个区域的这个领地让给了其中的一个女儿,然后它自己就往西跨过了331国道,到咱们更西边的这片森林定居下来,并且繁育了一胎四只幼崽。这个是咱们中国真正的第一只完全在中国定居的雌虎。这个视频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野外发现野生东北虎一胎生四个幼崽的视频,但是它这四只幼崽非常不幸没有存活。
冯利民团队经研究分析,认为当时的东北虎、东北豹在国内已经具有了恢复的可能和趋势,与此同时,虎豹也面临着猎物稀缺、人为干扰大、繁殖率低、幼崽成活率低等多重生存难题,其首要原因,是没有足够适宜的栖息地,和完整良好的森林来支撑虎豹种群的增长。而虎豹种群的恢复当时来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将周边连续广阔的优质森林全部纳入保护。
虎豹种群回归
林海雪原延续生命精彩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开始试点,并于2021年正式设立,为虎豹种群恢复提供了大范围、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虎豹回归了中国大地,虎豹幼崽成活率从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了50%。短短几年内,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实现双双翻倍,其所在的整个食物链,包括大中小型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基本实现了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快速增长。
在人与自然的握手言和中,在对自然的共同奔赴中,万物的精彩,生命的奇迹,还将在这片林海雪原中不断上演、延续。
(总台央视记者 李刚 赵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