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洞庭湖畔流传着一位名叫金钩李胡子的侠客的传说。他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专门与贪官污吏作对。这位侠客武艺高强,飞檐走壁,吹箭踢刀,力举千钧,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能上山搏猛虎,入水擒蛟龙,是沿湖一带百姓心中的英雄。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姓李,留着一个长至肚脐的络腮胡子,每次吃饭时都会用一对金钩将胡子挂在耳朵上,露出朱红的嘴唇,因此得名“金钩李胡子”。

传说金钩李胡子曾是太平军中的猛将,洪杨起义失败后,他带领一帮三湘子弟隐姓埋名。清政府悬赏千两白银买他的头,却连他的汗毛都抓不到一根。官军们有时明明看见他在前面,却转眼间不见了他的身影。因此,李胡子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都说他学了“奇门遁甲”,神出鬼没,刀枪不入。岳州城里那些平日耀武扬威的官军,一听说金钩李胡子来了,都吓得浑身战抖。


有一年中秋节,岳州城举行一年一度的灯会,街上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突然,岳阳楼下传来一片哭叫声。原来岳州总兵的公子带着十来个打手强抢一个俊美的小妹子。妹子的母亲紧紧地拖住女儿,却被公子一脚踢倒在地。那一彪人马把女孩儿按在马上,一声呼啸,跑回了总兵衙门。老婆婆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周围的老百姓个个愤愤不平,都说只有金钩李胡子能救她们。

老婆婆擦着满脸的泪水,说:“金钩李胡子来无影去无踪,叫我到哪里去寻哪!”话音未落,从人圈子外边挤进来一个大汉,浓眉毛,宽脸膛,一幅青绸围住了半边脸。他双手搀起老婆婆说:“找李胡子有什么难?”说完,把那青绸往下一扯,一把齐腹的长须就露了出来。周围百姓一齐惊叫起来:“啊,老人家得救了!李胡子来了!”

金钩李胡子向大家问明了原委,就嘱咐老婆婆回家等候,又要大家赶快散开。然后,他向大家一拱手,“嚓!”一个箭步就飞到了屋顶,人影一晃就不见了。


金钩李胡子窜房越脊来到总兵衙门,但不知那个女子在什么地方,他就又跳过几栋高屋,伏下身子来听了一阵,只听得有一处传来女子的哭声。他想:是了,那个女子必定在这里。他就像猫子一样窜到后院屋上,倒转身子,一双脚往屋檐上一钩,来了个“金钩倒挂”,朝纱窗一看,只见屋里总兵公子正抱住那女子纠缠。那女孩子哭哭啼啼地挣扎着,眼看已经没有力气了。金钩李胡子心里火气一飙,顺手揭起四片瓦,一串流星般地啪啪啪啪打过去,把四个打手打倒在地;然后一个“燕子穿帘”飞到地上,一刀一个,送他们上了西天。总兵的公子听到屋外有动静,刚问了一声“什么事”?李胡子就持刀闯进了房门,公子吓得两腿一软,扑通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好汉饶命!”

李胡子说:“你倚官仗势,强抢民女,该当何罪!”总兵公子连忙说:“我该死,我该死。我情愿出纹银百两,下次再不敢了!”“银子在哪里?”公子战战兢兢打开柜门取出一百两银子,李胡子接过后,刀一横,把公子的鼻子和耳朵割了,痛得公子在地上直滚。李胡子用手蘸着鲜血在房门上写下:“金钩李胡子做法”几个大字,然后,背上那个妹子,“嗖!”上了屋,“嚓嚓嚓”几脚就没了影子,等总兵老爷带着人马赶来,连李胡子的屁都没闻到。

总兵气得咬牙切齿,发誓赌咒要抓到金钩李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正要带兵出去,只见岳州知府连滚带爬地闯进来。原来,头天夜里李胡子也潜进了知府衙门,对他们的胡作非为提出了警告,临走还把一个包丢在公案上。吓得知府一夜没敢睡,天一亮就把这个包包送到总兵堂前。总兵接过包一看,只气得大喊一声:“气死我也!”登时就头昏眼花,昏死过去了。原来,那里面装的正是一只血糊糊的耳朵和一个蒜头鼻子。


兵丁们好不容易才把总兵救醒。这个总兵大人哇哇大喊报仇,到处悬赏捉拿金钩李胡子。李胡子没抓到,他又亲自带了一百兵丁赶到城外捉拿那母女俩。谁知,总兵赶到那母女家时,屋里早就没有人了。原来当天夜里,金钩李胡子已经把她们母女送上了船,逃到湖北去了,临行还赠送了纹银一百两,给她们作安家费。总兵听了,只气得捶胸顿足。

从此以后,岳州城里的公子王孙再也不敢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了。金钩李胡子的侠义行为,成为了洞庭湖畔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正义与勇敢的象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