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是中国白酒鼻祖,有6000年酿酒史、1500年成名史。汾水之畔,杏花村之侧,牧童一指,铸就《清明》千古绝唱。汾酒与黄河同源,承晋商一脉。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汾酒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汾清”这个酒名。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 。


1875年,清光绪元年,杏花村汾酒史上的第一个具有股份制性质的酿酒作坊“宝泉益”由汾阳商人王协舒、王协卿两兄弟投资创建。民国初年王协卿一股独大,老字号易名“义泉泳”。而后又入股晋裕汾酒股份公司,在省城以至全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汾酒荣膺金奖,一举夺魁。汾酒就此名扬世界。这段荣耀仍在岁月深处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1948年,人民政府收购了晋裕汾酒股份公司,成立国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汾酒始终传承了晋商淳朴敦厚,富以俭为,利以义制,明礼诚信的品格和精神。

“义泉泳”老字号在民国七年的宣传资料中说到他们的经营目的时"并非为射利起见,实者是为维旧址,播仙泽"。维旧址就是要看管好老字号大门西面的古迹“申明亭”、“播仙泽”就是要用“老道吐酒”的神话传说来鞭策自己。


在中国所有的白酒中,是汾酒最早有了名字;最早在国际上得了金奖;最早有了注册商标。汾酒的酿造工艺提升了国内其他诸多白酒。可以说,汾酒开创了清香酒酒体,是中国白酒所有香型的源头,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1.香型不一样

一个是酱香型白酒(茅台),


一个是清香型白酒|(汾酒),


2.酿造工艺不一样

汾酒酿造工艺:制曲、酿造、贮存、盛装


茅台酿造工艺:茅台酿造工艺分为一年一次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高温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12987)的传统工艺


3.选料

汾酒酿酒原材料——用于酿酒的高粱;用于制曲的大麦、豌豆和井水。另外还有辅助材料为谷糠和稻壳。


茅台酿酒原材料——茅台酒系以优质红缨子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曲,水取之赤水河。


4.口感

汾酒——清香型

清香型白酒的口感是第一次入口后有明显的辣感,较持久,第二次入口后辣感明显减弱,甜味突出,饮后有余香;特点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酸甜柔和,后味很甜,余味爽净。清香型白酒又称汾香型,属大曲酒类,以山西汾酒、汾阳王酒等为代表。

清香型白酒的辐射面积也很广阔,从南到北都有酿清香型白酒。按使用的酒曲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曲清香、麸曲清香、小曲清香。目前的清香酒以大曲清香为主流,其次是小曲清香,最后是麸曲清香。


清香型白酒以高梁等谷物为原料,以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清糟酿造工艺、固态地缸发酵、清蒸流酒,强调“清蒸排杂、清洁卫生”,即都在一个“清”字上下功夫,“一清到底”,不应有浓香或酱香及其异香和邪杂气味。

清香型白酒标准评语是: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清香纯正,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协调的香气,入口绵甜,香味协调,醇厚爽冽,尾净香长、风格(突出、明显、尚可)。


茅台——酱香型

正宗酱香口感风味具有酱香、细腻、醇厚、回味长久,空杯留香。


酱香型白酒酒液具有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它在酿制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想起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酒度一直稳定在52°~54°之间。在调配时,从不加一滴水,都是以酒勾酒。


正宗酱香型白酒的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采用本地优质红高粱,大曲发酵,须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历春、夏、秋、冬一年时间。正宗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七个伦次基酒各有特点,其感官标准如下所示:

酱香基酒的七个伦次特点

产酒轮次/感官标准/度数

一轮次无色透明、无悬浮物;

有酱香味,略有生粮味、涩味,微酸,后味微苦 ≥57.0°

二轮次无色透明、无悬浮物;

有酱香味、味甜,后味干净,略有酸涩味 ≥54.5°

三轮次无色透明、无悬浮物;

酱香味突出、醇和、尾净 ≥53.5°

四轮次无色透明、无悬浮物;

酱香味突出、醇和、后味长 ≥52.5°

五轮次无色(微黄)透明、无悬浮物;

酱香味突出、后味长、略有焦香味 ≥52.5°

六轮次无色(微黄)透明、无悬浮物;

酱香味明显、后味长、略有焦糊味 ≥52.0°

七轮次无色(微黄)透明、无悬浮物;

酱香味明显、后味长、有焦糊味 ≥52.0°

酱香酒的七最是什么?

1、酿造环境最苛刻

2、出酒率最低

3、成本最高

4、品质最高

5、对身体伤害最小

6、生产工艺最复杂

7、原材料要求最苛刻

酱酒的保健作用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特殊,迥然不同于浓香和清香。

酱香型就得酸度高,软化血管预防心脑疾病

酱香酒的浓度科学合理,对身体刺激小

酱香酒是天然发酵产品,无可复制

酱香酒中存在的SOD和金属硫蛋白等物质,不易得肝


1979年《辞海》全国只有哪五大名酒?

毛主席最爱喝的是汾酒!

文/冷观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早在夏商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酿酒,饮酒。

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这些年不少国人都走出了国门,品尝了各种各样外国的洋酒。但喝来喝去,还是觉得中国的白酒品质最佳,口感最好。

而中国琳琅满目的白酒品牌中,哪些才能称得上是中国的名酒?其实,上了1979年版《辞海》的,只有五大名酒。

1979年,那是一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对中国名酒的商业化评选还没有进行。当年能够被称为中国名酒的 ,主要是基于人们历史上对这个酒所形成的质量口感和文化认同上,而没有沾染上铜臭的气味。

与后来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所评选出来的“中国八大名酒”、“中国十八大名酒”,名酒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收入1979年版《辞海》的全国五大名酒,在社会上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按照1979年版《辞海》收录时的评价,和这五大名酒的历史文化渊源,五大名酒的排序如下:


五,五粮液用小麦、高粱、玉米、俾子、谷子五种原料,经过一个月发酵蒸馏而成的白酒。具有特殊风味,是四川省的名贵产品。(《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34页)

与五粮液后来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和生产声名鹊起的现状不同,1979年时,《辞海》评价五粮液说只是四川省的名贵产品,还没有列为中国名酒之一。所以当时只能排列在全国第五位。

不要觉得委屈嘛,这是1979年时《辞海》认可的现状。


四,西凤酒白酒名。我国名酒之一。产于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以凤翔县柳林镇所产的最为著名。酿酒的主要原料为高粱,使用井水。制曲原料是大麦和豌豆。操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白酒。(《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1833页)

西凤酒,没有集中统一的产地,《辞海》说产于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以凤翔县柳林镇所产的最为著名。

现在西凤酒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质量、口感,饮者们觉得能不能比得上1979年《辞海》同时收进的这五大名酒不好说。但当年《辞海》中明确说它是我国的名酒之一,所以当年应该说是可以当排第四的。


三,泸州大曲(麯)酒 通称“泸州大曲”,简称“大曲”,我国名酒之一。以老窖著名。产于四川省泸州市。酿酒原料为高粱与小麦,使用江水。制曲原料以小麦为主。发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914页)

泸州大曲、泸州老窖,后来又开发出了国窖1573,口感真的不错,饮者普遍欢迎。当年能排个第三,应该说也是名副其实的。

而且,其前身“三百年老窖大曲”,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仅次于山西汾酒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等级的。


二,茅台酒。白酒名。我国名酒之一。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故名。用高粱及小麦曲为原料。它的制法和其他白酒不同:用曲量和原料用量相等;用优质河水酿造;发酵方法也很特殊,整个生产过程分八次,每次分下曲、发酵、蒸馏(第二次加一部分生料)等工序,每次历时约一个月才能出酒;全部过程十个月,才能丢糟。酒精含量53-55%。味纯美,回味甜,有特殊香气。(《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575页)

茅台酒,这么著名,怎么可以排第二呢?听我说,那是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

根据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作者是信誉度很高的民国期间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肖梅),195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贵州》记载,茅台酒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治法而兴。”

1980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茅台酒史》记载,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盐商雇工制造”,开始只是“盐商自饮”,后来“出现专为销售的烧房”,“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村,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研究制造”。

看清楚没有?按照历史渊源,茅台酒是山西商人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村酿造出来的。汾酒是茅台的母亲。儿子怎么可以排到母亲前面去呢?

何况,在历史上,茅台酒由于质量下降原因,连第二的位置也没有排上。

在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茅台酒虽然也被评入“八大名酒”行列,但是从原来排名第一,掉到了排名第五的位置。这曾经引起周总理的高度关注,亲自过问茅台酒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还把管评酒质量的负责人调去茅台酒厂当厂长。人民的总理啊,够用心吧?


一,汾酒白酒名。我国名酒之一。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酿酒原料为高粱,使用水质优良的井水。制曲原料是大麦和豌豆。汾酒的配制酒竹叶青也为名酒。(《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899页)

汾酒之所以排在全国名酒第一的位置,除了因为她是茅台的母亲外,还因为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山西汾酒荣获的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奖甲等大奖章。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汾酒获奖证书

除此之外,1949年9月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宴会上所用的酒都是汾酒。当年那个时候,贵州还没有解放呢。所以只能用汾酒,和以汾酒为基酒配制出来的竹叶青酒。

下面是当年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宴会采购汾酒、竹叶青酒的原始证据:


杏花村临时采办处为首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宴会采办汾酒、竹叶青酒向华北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的汇报原件

而且,不仅是1949年开国大典宴会用的是汾酒,在之后的几年里,国宴用的都是汾酒。下面是1951年周总理关于国宴用汾酒的批示:


1951年周总理关于国宴用汾酒的批示: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总理批示:汽水亦需国产。酒不要多。)

还不仅仅限于此。汾酒的历史最悠久,是被载入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国家名酒。那可是1500年前的事了。


《北齐书》记载的汾清酒是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唯一国家名酒

汾酒历史悠久,千万不要以为汾酒就茅台酒这样一个好儿子。那么长的历史,生育期那么长,怎么能只生一个儿子呢?

在历史上,汾酒生育过的儿子,乃至儿子又生的孙子多的是。

清朝时期,晋商不仅把汾酒的酿酒技术带到了贵州,酿造出了茅台酒这个儿子,而且也带到了武汉,生下了另一个儿子。

《湖北通志》说“汾酒(注:直接叫汾酒了)以高粱为质,仿山西制法,用大曲酿之。”《武昌府志》记载:“康熙元年(注:1662年),以高粱为料,作药酿酒,时人亦称汉汾酒”。

在武汉生产出来的汾酒,为了和山西的汾酒母亲区分,起的名字叫“汉汾酒”。就是在武汉生产的汾酒的意思。

关于汉汾酒的宣传介绍说,汉汾酒依照山西杏花村汾酒的酿制作法,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大麦、小麦、豌豆踩制的青花大曲作发酵剂,用汉江清水精心酿制,生产出具有武汉特殊品质风味的清香汾酒。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酒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生产汉汾酒。1962年在“汉汾酒”基础上,又生产出了“特制汉汾酒”。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为了创建当地酒的品牌,武汉酒厂才将“特制汉汾酒”的名称改为“黄鹤楼酒”。但是为了记住自己的出处和与汾酒的渊源,在“黄鹤楼”名牌下面的显著位置,标注了“汉汾酒”三个字(见下图)。


当然,不仅仅是贵州的茅台酒和武汉的汉汾酒(1984年改名为黄鹤楼酒)是汾酒的儿子,20世纪70年代后,与汾酒有“血缘”关系,或者自认为有“血缘”关系的汾酒的子孙真是遍布于全国各地。

比如,华北地区有内蒙古的海浪汾,河北隆泉的特制汾酒;东北地区有大连的特制玉汾,黑龙江的龙江汾、镜泊汾、松江汾、景汾、佳汾、龙滨汾、宝清汾、雪花汾、玉泉汾、龙泉汾酒;华东地区有江苏的小汾酒;西北地区有宁夏的汾曲香;中南地区有河南的赊店汾酒、豫南汾酒、古寺汾酒;等等等等。

嗯,真有一种子孙满堂的感觉。


一(并列),竹叶青酒由汾酒加12种名贵药品配制而成的酒酒精含量48%。酒味醇美,驰名中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第1875页)

《辞海》1979年版对竹叶青酒的评价是相当的高。不仅在汾酒的词条中说汾酒的配制酒竹叶青也为名酒,更说竹叶青酒是酒味醇美,驰名中外。

你如果到过东南亚,到过国外,你就会知道在那些地方,竹叶青酒由于是汾酒加12种名贵药品配制而成的酒,具有滋补作用,是最受欢迎的酒。

1987年,竹叶青酒更是获得了法国国际酒展金质奖的第一名。

嘿嘿,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汾酒应该排全国名酒第一,已经没有什么歧义了?


当然,还有竹叶青酒。要记住,那是和汾酒并列第一的。嘿嘿。

所以,收入1979年版《辞海》的全国五大名酒是:汾酒、竹叶青酒、茅台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五粮液酒是四川省的名贵产品,还没有列为中国名酒。按1979年版《辞海》的表述,加上和汾酒并列第一的竹叶青酒,五粮液酒总排序应该是排第六的。

汾酒应该排全国名酒第一,还因为毛主席最爱喝的酒就是汾酒。

因为汾酒历史悠久,品味绝佳,所以毛主席对汾酒是情有独钟。在延安,在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毛主席都是喝的汾酒。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将军曾感慨地回忆说:“主席一生不善饮酒,但遇到喜事或心情舒畅时,也喝点酒。老人家举行家宴都很简朴,但招呼大家喝的都是汾酒。”


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说:“我还是这个习惯,酒是要喝的,但不多喝。在延安时经常喝点汾酒。后来也喝过不少其他酒,最终还是觉得汾酒很纯正,喝完一点也不难受。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扬时,喝的就是汾酒。”乘着酒兴,毛主席书写了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见上图)

这是毛主席唯一为中国白酒所写的书法作品。

汾酒该不该排全国名酒第一?毛主席都肯定了嘛,那是多大的荣耀啊。是不是更没有什么歧义了?

安慰一下喜欢其它名酒的朋友。中国名酒的排名其实在历史上是在不断变动的。

195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评酒会上,评出的全国四大名酒是: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


1979年版《辞海》就是只认1952年的评比结果。认竹叶青酒,那是因为她的基酒是汾酒,而且是酒味醇美,驰名中外。

196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评酒会上,评出的全国八大名酒是: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 凤 酒、汾酒、董酒。

1979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评酒会上,评出的全国八大名酒是: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 、泸州老窖特曲。

毛主席爱喝的是汾酒。有人爱喝的是茅台。嗯嗯。

茅台是汾酒的儿子。不管是汾酒排第一,还是茅台排第一,母子关系嘛,就不争了吧?

看看人家武汉的“汉汾酒”,虽然1984年已经改成“黄鹤楼酒”了,但还不是在商标上把自己从哪里来的标注上了?由此,汾酒故乡的人,看到黄鹤楼酒就觉得很亲切,简直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外甥。

嗯,山西人真的是很自豪。文化灿烂,历史悠久,连酒的历史都这样久远醇厚,让我们们时不时地能嗅到从那亘古历史中飘来的阵阵悠悠清香。

更能使我们骄傲的是,连茅台酒都是汾酒的儿子。

有这样的好儿子,你不骄傲都不可能。


说起国酒,人人都会想到茅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没有山西汾酒,何来贵州茅台呢?

当人们将茅台誉为“国酒”的时候,依仗着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茅台酒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过金奖;二是茅台酒是共和国“开国第一宴”上的指定用酒。所以将“国酒”桂冠送给茅台,那简直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至实归了。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呢?让我们就按茅台戴上“国酒”桂冠的这两条理由,去顺藤摸瓜,瞧瞧内里的实际情况吧。


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会场

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过金奖吗?

这个事情可以肯定地说,它其实就是跟国人开了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国际玩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年的茅台酒,它究竟来源于何处。


早在1939年的民国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有个国民经济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曾出版过一本作者为张肖梅的书叫《贵州经济》。在这本书里,作者写道:“茅台酒之严格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之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造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


1947年,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何辑五,也出版了一本书叫《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他在书中写道:“……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于本省先贤华柽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即简称华茅。”(注:华柽坞是成义酒坊华联辉【1833年-1885年】的字。有资料介绍,就是他在清咸丰年间从山西盐商黄会福手中买下了后来被称作“成义坊”的家庭酒坊。解放初期成义坊的老板华问渠【1894年—1979年】为华柽坞之孙)。


华问渠先生

上述文字明白无误地记录了,现今茅台酒厂前身的主体——成义烧坊,原本就是山西盐商黄会福早年采用家乡的汾酒酿造技艺创办,并于1862年转售于华柽坞的一家自用酒坊。

这里还需解释一下的是,解放前贵州茅台镇有成义(即华茅,历史89年)、荣和(即王茅,历史73年)、恒兴(即赖茅,历史23年)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后来的国营茅台酒厂,正是于1951年至1952年由“三茅”逐步合并而来。


贵州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祖国的贵州》一书,也认为茅台酒是“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村,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研究制造”。

以上大量史料证实,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来源于山西汾酒,二者的渊源关系十分清晰,难以混淆。所以,说山西汾酒是贵州茅台的先祖,一点也不为过。


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成立合影

那么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PPIE),并非是在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国举行,而是在美国西部旧金山举办的一届世界博览会,虽名义上是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但事实上是为展示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的重建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陈淇

为出席这次有31个国家参加的博览会,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专门成立了以陈淇为局长兼监督的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向各省征集参会物品。那个时候的贵州茅台酒并不是现在的品牌酒“茅台”,而是被泛称为“回沙茅酒”的地方土烧(“回沙”是酿造时反复蒸馏发酵的一种生产工艺)。当时贵州将成义和荣和两家的“回沙茅酒”混作在一起(赖茅1929年才问世,所以没他家的事),新起了个高大上的参赛酒名叫“贵州公署酒”,同其它酒类一起送往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


中国参赛酒类获奖排名(部分)

那么这个“贵州公署酒”去了旧金山究竟获奖了没?获得是什么奖?最权威的说法,还是听听当时率团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评审委员会委员陈琪是怎么说的吧。


陈淇团长在参赛后的1917年12月,曾出版过一本由郑孝胥题写书名的《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纪实》,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参展商品的获奖情况。

据陈琪先生书中记载,当年巴拿马博览会的奖章共分为六个等级,最高等级是甲等大奖章,接下来分别是乙等名誉奖章、丁等金牌奖章、戊等银牌奖章、己等铜牌奖章和丙等褒奖词(无奖牌)。而中国参展白酒类获得这个甲等大奖章的,只有三个,那就是直隶的高粱酒、河南的高粱酒和山西的高粱汾酒。


山西杏花村于民国六年(1917年)在《申明亭酒泉记》中载:“……巴拿马赛会航海七万里而遥,陈列其间冠绝岛国,得邀金牌之奖。于是汾酒之名,不惟渐被于东西亚欧,并且暨讫于南北美洲矣”。1924年山西生产的汾酒商标上,也印有汾酒荣获大奖章的图案和说明(《申明亭酒泉记》中将“甲等大奖章”写作“金牌”,跟下图汾酒商标所标注不同,我想可能是因为觉得“金牌”之称更为荣耀而明晰,也就是魁首和第一的意思吧)。


高大上的“贵州公署酒”(茅台)呢?它其实也获奖了,但不是“甲等大奖章”,更不是人们后来吹嘘的所谓“金奖”(即使是“丁等金牌奖章”也只是三等奖),而是“戌等银牌奖章”(排位在获得该等级奖牌的中国18个酒类品牌的最后一位),按奖项序列排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个安慰性质的四等奖。


在国际上获了个四等奖当然也不错了,但后来为啥要吹成大金奖呢?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当年人家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并没有吹。不过回来之后为了争夺这个“戌等银牌奖章”,成义和荣和两家烧坊居然还打了一场官司,最终由政府裁决,共享了荣誉才作罢。可现在更荒唐的是,把茅台直接从四等奖一下子拔高到了“金奖”,这实在有点让人无语了。

茅台是“开国第一宴”上使用的酒水吗?


1949年共和国“开国第一宴”用的是什么酒水?有人信誓旦旦说上的是国酒茅台。这个说法一出笼,便受到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纷纷质疑。

为什么现在只要一提“国酒”二字,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茅台”呢?这无非就是因于茅台长久以来不厌其烦地宣传误导了。有人板上钉钉地宣称,1949年的“开国第一宴”用酒,用的就是茅台酒。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参加“开国第一宴”的各界人士共是600多人,如果是10人一桌,就是60多桌的样子。这样的宴席规模,可想而知所需酒水的量小不了;而如此重要的场合,所用酒水理所当然应该是中华第一名酒。


茅台古镇

但当时的贵州茅台又是什么状况呢?根据茅台酒厂自己制作的《百年茅台》介绍,1949年茅台酒的销售区域仅限于重庆、贵州和香港。此言不虚,因为即使到了1950年的第一个国庆,有关方面跑遍全北京城,愣是买不到一瓶茅台酒。

当然北京没有茅台卖,也并不等于弄不到茅台,可以从贵州调嘛。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包括茅台镇在内的遵义全境,还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贵州省1949年12月解放,仁怀县茅台镇1950年2月解放,全县到当年12月底才彻底解放),所以将大批茅台酒运往北京参加“开国第一宴”,基本没这个可能。

还有人想当然地说,是不是傅作义存有大量茅台酒,献出来做了“开国第一宴”用酒?据说傅作义闻听此言,说“我一个山西人,跑大老远买什么茅台酒?”——此说或许是个段子也未可知。


民国时期的晋裕汾酒公司


解放初期的汾酒系列产品

而产于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则拥有长达6000年的酿造史,杏花村古遗址出土的酿酒器具等文物证明,那块土地上的酿酒史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而以“汾清”酒之名誉满华夏的年代,是远在北齐武成帝时期。所以汾酒是载入中华古代正史之唯一白酒品牌,名副其实的中华白酒老祖宗。

现代意义的汾酒厂创立于1919年,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山西与北京距离很近,产量与运输都不是问题。所以,汾酒完全具备做为“开国第一宴”用酒的条件。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饭店

这件“公案”后来通过原中央警卫局战士、北京饭店原副总经理高彤,以及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原领导杨汉三等老人的回忆,并由汾酒参加“开国第一宴”有关回忆录的佐证,在“开国第一宴”举办之前,由晋裕汾酒有限公司等厂家新联合组建的国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成立于1949年6月1日),便分四批将500多斤汾酒运到北京,出现在“开国第一宴”的宴席上。


老牌汾酒与竹叶青


绍兴黄酒作坊

另据他们回忆,“开国第一宴”使用的宴会酒,除了汾酒还有山西竹叶青酒和浙江绍兴黄酒,这三大古酒都是1949年“开国第一宴”所用酒水,要说“国酒”,它们才堪称是真正的国酒。

那么茅台酒是不是就谈不上是什么好酒、名酒呢?当然不是。因为茅台成为后来的“国酒”,还另有一番说法。


早在红军长征时期的1935年3月,周恩来与中央红军来到贵州茅台镇,无意中尝到了镇上成义烧坊的华茅酒,大为赞赏。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是位“酒仙”,他确实为华茅倾倒了,据说离开时还带了几箱华茅。

解放后,周恩来对符合自己口味的茅台酒难以忘怀,赞赏有加。在1952年9月由其主持的全国首届酒类评选会上,从各地选送的百余种美酒中,评出了茅台酒、泸州老窖、西凤酒、汾酒、加饭酒、玫瑰香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等“八大名酒”,茅台自然而然被列为首席名酒。随后的各种国宴和外国贵宾招待会上,一般都少不了茅台,这或许也是茅台酒被逐步说成是“国酒”的一个缘由吧。


五十年代八大名酒现在很难找齐了

截至2021年2月,茅台酒品牌的市值已超过了3万亿人民币(商务部网站),远超同年贵州省GDP总值(1.9586万亿元人民币,贵州省统计局)。要说茅台是“国酒”,这一点确实无人可以匹敌。

酒礼,即指人们的饮酒规矩、仪节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由此可知两点:一是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二是酒礼的作用是“分尊卑”的。

酒礼分尊卑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 的美誉。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人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顺利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

被雅化的酒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 “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

古代的酒礼


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周公首先提出酒德

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是周公,他反对酗酒,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人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节制有度,不强劝酒

中国传统主张让酒回归到文化的本位,讲求以下的酒德:


一是量力而饮。即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要正确估量自己的饮酒能力,不作力不从心之饮。过量饮酒或嗜酒成癖,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二是节制有度。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过八分,这样才饮酒而不乱。


三是不强劝酒。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因此,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热情,又要诚恳;既要热闹,又要理智。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