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妈妈孤身闯华师大送鸡蛋的故事,成为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华师大的校门
1980年初秋某日,天色刚亮,梅李镇景巷村的杨妈妈穿衣起床,自家手织的蓝布斜襟褂子直脚纽一粒粒扣好,下摆挣一挣,篦好头发,辫两条小辫,系上红头绳,黑布鞋拍一拍灰穿好。烧火煮粥摊饼,顺便滚熟8只鸡蛋。咸菜白粥吃过,杨妈妈提过竹篮头,篮头铺了点丈夫手作竹制品,竹夹子竹衣架竹针,最里面毛巾包好那8只蛋。开门,走进乡间晨雾。五十岁的她腿脚有力,这一路行程她心里有数,走一个小时,到镇上,镇上坐公交车到常熟城里长途汽车站,再坐上开往上海的汽车,中午前就能到上海。杨妈妈不慌不忙,结婚前她在上海一家织布厂做过工,她没去过外滩,但她知道外滩南京路。今天她要去的华东师范大学倒是陌生的,不过儿子刚去那里读物理系,她觉得也不会陌生。
出了北站长途汽车站,杨妈妈头有点晕,路边茶水摊一分钱买了杯水喝,缓一缓。在上海待过的那几年,也是车间宿舍两点一线。她拉拉蓝布罩衫,紧紧篮子,定定心,去找69路公交。车厢人多拥挤,篮子挡在胸前,篮子里的竹制品还想卖掉换点钱呢,鸡蛋给儿子的,老夫妻俩平日舍不得吃的。从缝在裤子内侧小口袋挖出两角,售票员找回5分,杨妈妈小心放回兜里。华师大站下车,大学的校门大啊。耿头耿脑的儿子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门卫大叔笑眯眯,给她指方向,她知道儿子的宿舍楼号,慢慢找,早上到现在肚子早就瘪了。楼好看,小河好看,柳树叶子黄了,也好看。找到了找到了,杨妈妈知道儿子住在一楼,一间一间问过去,八张上下木床,两张木桌,出出进进的手里晃着搪瓷饭碗,正好饭点,同学说杨根金去食堂吃饭了。去食堂的路上有位女生多看了几眼这个红头绳粗蓝布褂的中年妇女。
杨妈妈到食堂,儿子在哪呢?长凳子一角坐下来,翻出篮子里的面饼,有年轻人给这个蓝布阿姨递来一碗食堂免费咸菜汤,杨妈妈想双手合十,可是一手拿着饼,她赶紧点头又点头。等她找到儿子时,已经是在下午的物理楼。学校里的人好,一路问,一路指点。儿子就是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吗,有的教室座位还一排排阶梯上去的,到底是上海的大学。趴着窗户看过一间又一间,杨妈妈终于看到儿子的脸。红头绳很显眼,教大学语文的李振潼老师看见了杨妈妈,笑眯眯招呼她进来。杨根金抬头看到母亲,害羞地只来得及“啊”一声,杨妈妈已经小碎步到他座位前,从篮子里挖出鸡蛋,圆嘟嘟往儿子衣服口袋里塞,在门外就掏出的几元钱和鸡蛋一起塞进去,涨红了脸的杨根金不知怎么办,他知道钱是家里养的鸡下了蛋卖了攒起来的。来学校报到家里给了15元,要用一学期,念师范有饭菜票,也够了。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想笑又不敢笑。多看几眼杨妈妈的女生正是杨根金的同学,这一幕在四十多年以后她还记得。塞完鸡蛋,杨妈妈躬着矮矮的身子连声感谢笑眯眯看着她的李老师。杨根金这才想起还没问妈妈有没有吃过饭。杨妈妈走出物理楼,回头望望,摸摸红头绳,竹篮贴一贴蓝布褂。她想就在大学附近走走,有居民区就进去试试,竹器能卖出多少无所谓了。她心满意足去赶下午的班车回常熟,回梅李镇,摸黑回村。
红头绳杨妈妈孤身闯华师大送鸡蛋的故事在班上传开。英语课王勇老师也听说了,他请同学们用英文来表达这个场景:杨根金妈妈给杨根金送鸡蛋。四十四年后,王勇老师年届七十,却还记得这一幕。已过花甲的杨根金听同学们聊起旧事,挠挠白发:不记得了。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要记得的事情太多了。不过他记得妈妈做事很勇,80岁时第一次坐飞机是跟小姐妹一起去海南烧香。杨妈妈89岁去世。蓝布褂红头绳的“杨根金妈妈给杨根金送鸡蛋”却成为一些人的青春记忆。
1982年炎热的七月初晚,距离高考两天,高二女生静岚在校图书馆夜自习。八点多,同学来喊,有人找你。父亲骑着脚踏车载着母亲从西大街来到北大街。路灯下母亲递过装了几个大番茄的布袋子,去看书吧去看书吧,母亲挥挥手。这种圆臀大番茄沙沙面面,汁水饱满,酸甜恰当,生食绝佳,是只有夏天才有的本地番茄。父母对住校的女儿很放心,毫无高考焦虑,夜送番茄大概是他们既关心又焦虑的天花板了。那样的番茄很多年以后静岚很少吃到了。番茄不再是夏日限定,一年四季的番茄好像不那么番茄了。
招呼杨妈妈进教室的李振潼老师去世于2022年1月20日,84岁,本职之外,他还客串演戏,演过《子夜》中的家庭医生等,学生们喜欢听风度翩翩的李老师讲诗词文章。
静岚的父亲去世多年,老母亲生活自理且还能操持家务,她不抱怨没有番茄味的番茄,却时不时为做小学老师的孙女担忧工作。她晓得她教书的年代和孙女教书的年代不一样,她不会电脑,不用智能手机,疑虑PPT的效果,她觉得她的因材施教暖心体贴情景教学不过时。静岚也觉得老母亲的想法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