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天,一个平常的一天,几个战士捧着一台电话来到秦基伟的营帐,为他安装这个新物件。战士们离开后不久,电话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吓得身经百战的将领一个哆嗦,居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以前曾见过电话的战士赶忙向秦基伟解释:“团长,那是电话铃声,响了,就是有人给您打电话,您赶紧拿话筒接电话!”

在战士的指导下,秦基伟生平第一次拿起电话话筒,小心翼翼放到自己的耳朵边。来电人是郑义斋,秦基伟听到郑义斋的声音,原本皱起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郑义斋如同往常一样,向秦基伟交代一番任务,说完,又问秦基伟:“听明白了吗?”

秦基伟也和过去似的,挺挺胸膛,大声回道:“听明白了。”

郑义斋不知道的是,初次使用电话的秦基伟实际上,不仅没有听清楚他说得内容,而且也不是很相信,电话那头就是真正的郑义斋。

其后,秦基伟更是亲自骑马飞驰15公里,去到郑义斋所在驻地,请见郑义斋。

对于秦基伟的举动,郑义斋不明所以,又大吃一惊,他问秦基伟:“我不是让你执行任务吗?你来我这里做什么?”

秦基伟挠挠头,略微不好意思地如实回道:“他们带来那玩意,我不是很相信,我必须要听你当面向我交代。”

郑义斋哈哈大笑,和秦基伟解释:“那不是什么玩意,那叫电话,咱们现在条件好了,就给团里各处安装电话,以后通知,用电话会方便很多!你啊,要尽早习惯!”



秦基伟闹了一出笑话,有些尴尬的同时,也在暗自反省:自己都是红军团长了,竟然连电话都不知道!这样可不行,必须适应新职责、掌握新技术,要加强学习,闹笑话是小事,贻误战机就不好了!

出生在湖北的秦基伟,是一个典型的湖北汉子,性格直爽,不拘小节。他的父亲是老实了一辈子的庄稼人,母亲是一名普通家庭妇女。

秦基伟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家的生活称不上富裕,可胜在吃穿不愁,勉强愉快度过童年。

少年时,秦基伟的父母省吃俭用,攒下几块银元,把秦基伟送去邻村学校读书。但由于种种缘故,秦基伟只上了一年学,便归家务农,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

1924年后,秦基伟的人生更是出现天翻地覆地巨变,他的父母、伯伯及兄长,相继在3年内离开人世,姐姐也迫于生计,不得不远嫁他乡。

11岁的秦基伟从此无依无靠,几近流落街头。幸而,他是一个很坚强的孩子,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彻底打倒,而是勇敢走上自我营救的道路。

那个时候,革命浪潮席卷秦基伟的家乡,秦基伟深受影响,积极投身其中。大人们见他年纪小,能力却很出众,破格同意让他加入队伍。

1929年,不到15岁的秦基伟和几个小伙伴软缠硬磨,拿到一封介绍信,如愿成为红军一员,正式开始属于他的革命征程。

1937年10月,秦基伟奉组织命令,单枪匹马到太谷县,组建一支以爱国学生为主的抗日队伍。他带着这支队伍,和赖际的工人队伍组成大的游击小队,取名“秦赖支队”。

“秦赖支队”纵横山西抗日战场很长一段时间,不但大大打击敌人嚣张气焰,而且得到老百姓们的支持和拥护,在群众间留下很多有趣的故事。

几十年后,秦基伟再次回到当年奋战的太行山,专门去探望老房东。老房东听见别人称呼秦基伟为“司令”,不由疑惑问秦基伟:“你过去就是司令,怎么过了这么些年,还是司令啊?几十年了,怎么没进步进步?”

秦基伟哈哈大笑,没有解释,而是幽默回道:“让您见笑了,我是个‘落后司令’嘛!”

解放战争期间,秦基伟还曾闹过一件趣事。

某天,秦基伟跟着刘伯承行军赶路。途中遇到一座桥,秦基伟的骡子突然停下脚步,无论马夫怎样牵它,都不肯上桥。

一人一骡,在桥前僵持很久。秦基伟看见,直接走到骡子身后,往天空开了一枪,巨大的声响,吓了骡子一跳,让它不由自主往前蹿了几步。

秦基伟见状,突然玩性大发,故技重施,又吓得骡子朝桥上蹿了一段距离。

那一天,这个“游戏”,秦基伟玩了很久。到了傍晚,有人把此事传到刘伯承的耳中,刘伯承十分生气,让人喊来秦基伟,毫不客气地训斥他:“好啊你,这么大个司令员,怎么偏偏和牲口过不去?开枪吓骡子,你也想得出来!和小孩子一样幼稚!”

秦基伟也知道自己的举动不妥,赶忙认错:“我就是一时玩性上头,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形象!”

刘伯承又说了秦基伟几句,才放过他。



抗美援朝时,秦基伟带领志愿军15军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境内。

彼时,志愿军的装备远不如敌人,尤其敌机特别嚣张,仗着志愿军战士拿它们没有办法,经常低空飞行,精准向志愿军投掷炮弹,不但造成更多伤亡,而且对志愿军的行动也构成巨大威胁。

上级下达很多命令,让将领们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秦基伟与几个战友合计一番,有了新的战术思想:与其被动防御,不如积极防御,边走边打,以打代替防御。

秦基伟表示:“飞机算不得什么稀罕玩意,我们以前也用步枪打落过老蒋的飞机,美国的飞机再高明,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况且,我们如今也有高射机枪了!可能打它一次,它来报复10次;可它敢来10次,我们就打它100次,纵使打不下来,也能让它不敢再在低空飞行!”

在秦基伟的命令下,15军战士一改先前低迷,全部挺直腰杆,开始对空射击!

其后,敌机再来,战士们不会再一味躲藏,而是趁着敌机低空飞行时,跑到山顶、山腰,向敌机开炮。

密集的火力果然吓退敌机,使得敌机不敢用老办法干扰志愿军,让志愿军战士得以顺利奔赴前线。

晚年的秦基伟退居二线,仍是那样亲切和蔼,热情待人。

有一回,几个同志专程到成都看望秦基伟,吃了晚饭,几人约定去影院看电影。去的时候,一位姓耿的同志坐了秦基伟的车,另外两位同志则坐王诚汉的车。

不料,归来途中,王诚汉车上两位同志觉得路程不远,便和王诚汉打了声招呼,走路回去。

不一会儿,大家都来到王诚汉家中,唯独两个走路的同志依然不见身影。



秦基伟看了看大家,幽默问王诚汉:“老王啊,我那两个小老乡呢?你若弄丢了,我可要找你算账咯!”

王诚汉的夫人听到,故意与秦基伟的夫人说:“明明是你家老秦把小老乡弄丢,怎么现在倒打一耙啊?唐姐姐,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呀!”

话声刚落,客厅里便响起阵阵大笑声。

秦基伟还喜欢下象棋。每回客人造访,他都会拿出自己珍爱的那副象棋,招呼客人:“来来来,我们边行船,边搭话!”

他的年纪虽然一天比一天大,可他的思维依旧敏捷清醒,让人佩服不已。

1997年,83岁的秦基伟因病在北京去世。

参考资料:

《秦基伟军旅趣事》

《秦基伟将军二三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