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人民日报近期好图+编辑点评”来啦!赏好图,看门道,带您外行秒变内行。这些照片好在哪里?又怎样与版面文字报道相得益彰?听听人民日报夜班编辑的专业分享。

野外拉练 爬冰卧雪


1月3日,陆军某边防团官兵在茫茫雪原中开展野外拉练,检验部队在严寒条件下战斗力,锤炼官兵血性虎气,提升遂行边境管控任务的能力。图为拉练途中,官兵手拉手、肩并肩翻越某高地。

王越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6日 第11版

夜班编辑:

1月3日,陆军某边防团官兵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茫茫雪原中开展野外拉练。图片中,雪深过膝,战士们被冻得脸色发红,但依旧眼神坚毅向前,动作孔武有力,展现出新时代边防军人的血性和虎气。在茫茫雪原的衬托下,官兵们仿若移动的钢铁长城,又像英勇的蛟龙出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政治版 刘扬

赏雾凇 玩漂流


1月4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大泉河魔界漂流,风光旖旎,雪凇与雾凇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游玩。

刘国兴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7日 第14版

夜班编辑:

照片以俯拍的视角,从上至下分割成三部分,将漂流船、河道、雾凇景观清晰展现出来。图片整体色调干净空灵,河道上游客的彩色漂流船点缀其中,形成对比,更凸显了雪景的澄澈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版 何宇澈

冰雪节点燃冬日激情


1月5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玩冰滑梯。当日,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本届冰雪节以“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为主题,布局六大活动篇章,推出百余项群众性冰雪活动。

刘洋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6日 第1版

夜班编辑:

这个冬天,冰雪活动蓬勃开展,冰雪旅游不断升温。版面结合“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这一新闻节点,选取游客游玩的特写及大场景照片,点面结合,凸显人气、活力与信心。其中特写画面富有张力,人物动作生动自然,在孩子举起的双臂、游客的笑容中,冰雪旅游的乐趣溢于言表。

——要闻一版 栾心怡

争分夺秒 转运伤员


1月9日,日喀则定日县长所乡,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队员将受伤村民用担架从救护车准备抬上直升机,转运至拉萨的西藏军区总医院救治。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10日 第4版

夜班编辑:

在西藏定日抗震救灾中,解放军迅速投入到救援和救治过程中,给藏区人民带来平安和希望。画面上,5名解放军医疗队员正在用担架将伤员抬往直升机。他们神情坚毅,动作谨慎,初心如一。图片旁配着“感谢金珠玛米给我们带来平安”的文字,展现出藏区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信任和拥戴。“军民鱼水情”通过图片和文字得以生动体现。构图突出重点,远近协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富有感染力。

——要闻四版 陈震

震后安置,难得的放松时刻


1月13日,定日县长所乡西藏消防救援队的营地附近,消防队员和当地小朋友一起踢足球。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14日 第4版

夜班编辑:

消防人员陪着小朋友们踢球,每个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救援安置任务暂告一段落后,一段难得的放松休闲时光。孩子们投入其中,没有灾后的恐惧与无助,有的只是愉悦与轻松。消防人员年轻的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传递出无私奉献和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让人既感动又尊敬。

——要闻四版 陈震

与企鹅来一场美妙邂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极地公园工作人员在喂企鹅。

人民日报记者 方圆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15日 第6版

夜班编辑:

在黑龙江哈尔滨极地公园里,一些灵动的小企鹅正围着工作人员吃食物,其他企鹅不断从周边围拢过来。企鹅黑白相间、憨态可掬,场面温馨可人、充满生机,工作人员的黄色制服在画面中形成视觉中心,与企鹅相互映衬,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要闻六版 刘涓溪

保煤电 底气足


为满足今冬用电需求,贵州省黔西电厂有序调配电煤运输和储存,确保煤炭供应稳定。图为运煤车辆在电厂等待卸煤。

周训超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4年1月15日 第8版

夜班编辑:

一辆辆运煤货车在电厂有序等待卸煤,车队缓缓划出柔和的曲线。车顶的五彩缤纷冲淡了煤炭的浓黑,让原本暗沉的画面明亮起来,给人以视觉暖意,与能源保供给人们带来的新年暖意相呼应,“暖”扑面而来。

——要闻七版 尚嵘峥

我们搬家啦


1月14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夏拉苏村安置点,入住活动板房的村民向板房搬运物资。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16日 第4版

夜班编辑:

西藏定日地震发生后,我国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画面上,一个头戴黄色毛绒帽的小男孩眼里有光,脸上有笑,目光炯炯地看向镜头,摄影师抓拍下了这个温馨有爱的瞬间。配上“我们搬家啦”的标题,图片与文字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寒冬腊月的暖意,灾后重建的希望。

——要闻四版 陈震


与狮共舞


1月16日,在广东省佛山市黄飞鸿纪念馆醒狮场,舞狮人与观众互动。

廖祖平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19日 第4版

夜班编辑:

画面整体富有视觉冲击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色彩鲜艳明丽、动作舒展有力、精神昂扬向上的舞狮。舞狮的身后是欣赏表演的男女老幼,他们或驻足观看,或专心拍照,或点评议论,或“与狮共舞”,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要闻四版 陈震

乡村巡游年味浓


一月二十一日,安徽省郎溪县经村舞龙队伍在乡村巡游。经村龙灯历史悠久,参演人数众多。近年来,村民创新扎起鲤鱼灯、金鱼灯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李晓红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23日 第2版

夜班编辑:

经村桥上,夜幕之下,村民的身影、矫健的龙灯与闪烁的灯火彼此映衬,既对比鲜明又彼此融合,营造出温暖而宁静的乡村巡游氛围。画面运用了较广的视角,将舞龙队伍和整座桥身还有远处的村容都纳入进来,形成一幅宏大的场景。蜿蜒的龙身呈现柔和的曲线美,配合圆形桥洞,为整个画面增添美感和年味。

——要闻二版 韩文榕

花船巡游喜迎新春


1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水上花市”在荔湾湖开埠,通过花船巡游、花坞集市、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展现岭南风情,喜迎新春佳节。图为当日花船巡游活动中,演员与游客互动。

吴文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24日 第1版

夜班编辑:

花市锦簇春满园,游人如织乐开怀。花船行处,碧波荡漾。身着古代服饰的演员面带笑靥,与站在岸上身着现代服饰的游客互动。古与今的交织,不仅再现千年水陆花卉交易盛景,也完成了一场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对话”,彰显了水上花市的悠久历史底蕴与文化钩沉。

——要闻一版 张宇杰

板凳长龙闹新春


浙江仙居县溪港乡安山村,村民们舞起360多米长的板凳龙,祈福迎新春。

王华斌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28日 第4版

夜班编辑:

图中,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溪港乡安山村村民舞起360多米长“板凳龙”走村串户,祈福迎新春。图片以装饰精美的龙头为主视觉,环状的龙身盘绕于整片乡村广场,肩抬板凳龙的队伍由上百人组成,队伍齐整、声势浩大,周围观众人头攒动,场面宏大、氛围热烈。红色的龙头、飘带、灯笼,白色的龙身,黄色的表演服装,与乡村的绿树白墙相映,色彩丰富多元,喜悦热闹的年味儿透屏而出。

——政治版 刘扬

除夕夜 团圆饭


1月28日,除夕,市民在江苏南京市一家餐馆吃团圆饭,在温暖祥和的氛围中喜迎新春佳节。

张梦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29日 第1版

夜班编辑:

这是大年初一配合头版头条的新闻照片,定格了升腾着人间烟火气的一桌年夜饭。除夕夜,镜头里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暖祥和,既是小家的温情脉脉,也是中华儿女情感共振的微观镜像。檐下“四季平安”“一帆风顺”灯笼与“五福临门”匾额构建的吉祥符码,点缀了文化仪式,烘托了喜庆气氛。照片引发读者共鸣,升腾起崭新的期待,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要闻一版 张帅祯

庆成宫里庆新春


除夕,游客在庆成宫后殿的文创空间里拓印“福”字。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月29日 第1版

夜班编辑:

这张北京先农坛庆成宫拓印“福”字的瞬间,实为人们喜迎新春、祈福纳祥的生动切片。乙巳蛇年春节,“北京中轴线”上的这个“春节”,两项世界遗产相遇,喜庆氛围格外浓厚,古老宫阙也在当代人的掌纹里重获呼吸。同时作为“新春走基层”稿件的配图,这种带着墨香与体温的一线叙事,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抓活鱼”的样本。

——要闻一版 张帅祯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王钰涵、任彤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