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浪妈 ,每天送你一朵小浪花~
曾经和朋友玩过一次真心话大冒险。
对方让我说出大部分人电脑中会出现的女性人名。
当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熟悉的人名,但我还是选择闭口不谈。
原因不必多说,懂得都懂。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这个“送命题”其实是有一个体面的回答。
请大家拿笔记住,如果未来有人问你这个问题。
你可以大胆地说:李玲玲。
如你所见,这个很随便的名字真不是我瞎编的。
虽然她听上去很像中学时代不会写信的李华。
但论学术能力,可比李华高出三四层楼来。
图源:@陌雨
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冷知识的。
还要从我前几天看到的一位留学生的灵魂发问说起。
图源:@秋刀鱼不会过期
可能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吧。
我半夜看的学习资料好像和这位看的不太一样。
不过这不重要,据这位学子说,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看了好多文献全都是李玲玲署名。
当然,她确实没说谎。
我找了下,发现确实如她所说。
图源:@不会后撤步
甚至就连下载文献的时候,相关文档的名字居然也是这三个字。
图源自网络
能成为参考文献一定是大佬。
能用自己名字命名参考文献的肯定是大佬中的大佬。
大佬写文章,是一向不能按照正常思路解释的。
图源:@小五.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李玲玲绝对是个不出世的高人。
毕竟一般人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研究领域。
更不会在各个领域中都做出成绩。
图源自网络
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人名居然能有这么多的学术成就。
看来我今天也得下载几个李玲玲好好学习一下了。
如果单单这么看的话,这个李玲玲确实强的有点不像个人了。
不过熟悉我的老粉们都知道,一般这个时候事情就要反转了。
没错,李玲玲确实不是人。
别激动,我并不是在骂人。
这个围绕在每个学子身边的神人其实并不真实存在(重名除外)。
李玲玲的大规模出现,实际上是翻译问题。
因为很多学生在观看外文文献网站时,为了便于浏览,会用翻译插件将页面翻译为中文。
而「PDF」会被翻译成「李玲玲」,所以李玲玲不是别人而是你下载的PDF文件。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翻译,答案就更加《走近科学》。
简单来说,是因为系统自带的浏览器的网页翻译用的是X软翻译。
在这个翻译的词库里,大写的PDF被错误地记录成了李玲玲。
如果你有X软翻译的APP,可以亲自尝试一下。
如果换成其他的翻译平台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我们至今也不知道,负责记录这个词中文翻译的工作人员当时究竟看到了什么。
不过考虑到X软翻译的“知名”程度,我也只能释然地笑。
如果你是互联网老用户,应该就知道之前有个专有名词叫做“X软式中文”。
特指一些由X软翻译而产生的离谱事故。
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把“please sit and relax”翻译成了“请坐和放宽”。
图源自网络(下同)
以及让人哭笑不得的“幸福倒计时”
这些X软式中文力求在严肃的场合营造出温馨体贴的感受。
结果却让人内心的疑惑和血压直线上升。
都说学习一门语言是从它的脏话开始。
这一点放在操作系统上也不例外,可能这也算是一种入乡随俗吧。
在直抒胸臆地豪放表达以后。
X软式中文还尝试过在方言领域进行探索。
但大多数时候,它还是会陷入自我矛盾中。
也就是经典的左脑作出假设,右脑提出反驳。
像这样的离谱翻译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小时候因为账户和帐户分不清被老师处罚了。
不要怪自己,这也是X软的锅。
所以这么看,整出“李玲玲”好像也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总之,都是机翻惹的祸。
与此同时,我想你应该也知道为什么科研人在说自己日常的时候会那么抽象。
他们嘴里的每日六事,应该是这样的:
1.打开神秘网站。
2.承认我是人。(网站机器验证)
3.接受所有小饼干。(cookie一词经机翻会变成“小饼干”)
4.阅读抽象。(Abstract摘要一词经机翻会变成“抽象”)
5.下载李玲玲。(PDF一词经机翻会变成“李玲玲”)
6.给文件挠痒痒(观看文献时鼠标指针会变为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