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进入尾声,春运返程高峰已至。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出行总量和单日峰值均可能创历史新高,2025年春运40天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90亿人次。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中,基础设施稳健提升与文化心理悄然改变,共同展现着中国社会的深层变迁。
为迎接好返程大军,各地交通部门从安全防范、硬件提升、服务供给等多方面着手,并联合气象、公安交管等部门,确保安全和畅通。
近日,我国多地迎来寒流,雨雪天气将导致低能见度和道路湿滑结冰,对各个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转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为平安春运再添一层难度。为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国铁南昌局提前设置30组打冰车;三门峡交警及时联动交通部门撒盐除冰,为受困车辆送上热水、食品帮助其脱离困境;济南机场飞行区内,工作人员实时关注跑道道面状况,出动吹雪车,喷洒除冰液,确保机场处于适航状态。
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出行生态、重塑春运体验,提升软硬件设施以弥补那些拉低通行效率的痛点。新能源车主已成为春运大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据了解,高速公路车流量中新能源车约占五分之一。为了缓解“充电焦虑”,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建设了600千瓦至800千瓦的超充站,尽量满足短时快充的需求,部分高速服务区中还调配了移动式充电桩,充分发挥其灵活补电功能。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出境行李无感通关项目落地,出境旅客行李将由过去的“先海关、后值机、再安检”的流程转变为“一次过检”,旅客出行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大节省。
基于交通部门可靠的运输能力,和四处开花的文旅盛景,如今的春运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在家乡与异乡之间流动,异乡到异乡的线路更是异军突起,这些春节流动新现象也反映着传统过年习惯的延续与变化。
有人用回家带走记忆、守护传统。返乡主力军定闹钟抢票、在12306对话框里许愿候补成功、凌晨驾车启程,只为顺利回到家人和老朋友身边,回到那个装着儿时记忆的房间。临走时,土特产塞满无奈的后备厢和行李箱,不是无法拒绝鸡蛋和腊肉,而是不愿让父母含蓄珍贵的情感表达落空。当城市白领习惯消费电商生鲜时,留守老家的父母仍然在用质朴的方式维系情感纽带。
有人用反向春运接近都市、了解子女。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而户籍人口不到50%,在这约20个百分点的差距背后,是2.97亿没有完全城镇化的流动人员。当新生代务工者在城市扎根,“回乡过年”的习惯正在被重建。根据央视新闻援引通信大数据平台数据,春运以来,反向春运人群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10%。这背后有交通因素,也受到部分企业为保持生产开高薪留人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春运潮流正在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也有人在用旅游过年“转场式”度假、沉浸式休息。加长版的8天假期让人们的春节安排有了更多可能性,很多人选择先回家探亲,再出行旅游,最后返工返学。旅游平台数据显示,11天内购买多张机票的旅客同比增长五成。避开人山人海的错峰游可以显著提升旅行体验感,恰逢过年这个特殊节点,是个感受不同地区年味各异的难得机会。
春运返程潮,既是对交通系统的压力测试,也为观察社会变迁提供了真实切口。假期旅途到站、开工利是在途,我们带着天南海北的记忆回到岗位,为流动的时代敲下新的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