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白衣小伙海边奋勇救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事发海南万宁“海天一色”景区附近海滩,一个小女孩不慎被海浪卷进海里,妈妈去救也差点被卷入海里,这时一位白衣小伙冲过去营救,冒着被大浪卷走的危险,多次尝试终于把小女孩救上岸。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之后,白衣小伙得到广大网友的称赞。在接受采访时,小伙子说当时顾不上害怕,只想着救人,说自己救人是出于“退伍军人的本能”。
说救人是“退伍军人的本能”,或许是自谦,但对被救的那家人而言,却是难以言谢的大爱。人都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人危难之际不惧危险出手相救。由此可以理解,正是退伍军人的身份赋予他更多的勇气。小伙简单的一句回应,反映了另一个不常见的精神层面。
笔者并不赞成把救人当成“本能”,救人光有勇气不够,还需要能力、专业。能把人从海里救上来,是能力和勇气的结合,甚至还需要点运气。本能源自个体经验积累,不同的场景里需要不同的经验。好的游泳选手,只有在水里才能展现他的本能;好的搏击选手,适合在拳台上展示他的本能。也许白衣小伙最想表达的是他的游泳水平所给予的能力反应;而退伍军人身份,给予他的则是社会责任感,给他的行为增添了底色。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小伙救人的行为可以归属到民间社会互助范畴。不论古今中外,民间社会互助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我们阅读历史,读到的大多是统治史、宫廷史、战争史、阶级史、意识形态史之类,而对微观的社会史了解不多。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会史研究,从宏观政治史转向微观社会史,把研究重心转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而中国特有的方志史上记载了大量民间义举和德行。这个民间义举传统与儒家伦理学说是一体的。从民间义举到现代见义勇为,都是社会所弘扬的仁爱之行,既是朴素的邻里互助,也是孔孟道德理想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白衣小伙的义举或许连沧海之一粟都算不上。这就是微观社会的常态,很多微小的事情时间一长就会淡出记忆,不会在社会史上再现。但这并不会影响民间社会见义勇为,人们并不关心是否会进入历史,只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行事,在孔孟思想的光照下沿袭道德生活。孔孟的理想国度是一个“夜不闭户”“鸡犬之声相闻”,既信任又互助的大同社会,是根植于生命且不断践履的伦理学说。
另一方面,当前这样一个向善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现代教育环境的培育。现代的公民教育中,例如帮助老人、拾金不昧、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等等,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的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说,邻里互助、社会义举,是一种根植于生命的道德习惯的体现。正是由于文化的熏陶,公民的教育,再加上部队的锤炼,造就了许多个“白衣小伙”。 □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