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逆光226。 李贝贝/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贝贝 上海报道
“如果你觉得书店很小,那是因为被爱填满。”2022年12月开业的“新华书店·逆光226”非视觉文化书店(下称“逆光226”),经营面积仅37平米,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小的一家新华书店,也是上海第一家视障人士友好书店,其以“无障碍”的友好理念,帮助残疾人更清晰地“看”世界。
春节期间,《华夏时报》记者慕名走进逆光226,从街道延伸至店内的盲道、专为轮椅人士设计的坡道、排列整齐的盲文书籍、无障碍阅读器……处处彰显出这家特殊的书店对于残障人士的关爱与支持。一名店员向记者强调,逆光226肯定不会是上海唯一一家为残障人士设立的友好书店,未来一定会继续有新店落地。另有报道称,新华传媒已将开办“逆光”系列书店提上日程,或开办新的“逆光”书店,或在已有的书店中开辟“逆光墙”板块。
新华书店·逆光226经营理念。 李贝贝/摄
“失能者、残障者,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回到社会,过上正常生活,享受健全者能享受到的生活乐趣,是现代社会的责任,也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副教授刘时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视障人士阅读而开设的视障人士友好书店,应该视为现代城市的基本配备。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视障人士“看见”,还在于让视障人士“被看见”——被社会看见,让社会知道他们的存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进而关注城市中所有弱势者的需要。
温暖细节处处体现
在“红色基因”与咖啡香交织的百年南昌路,“逆光226”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从外立面来看,“逆光226”书店的外墙上布满了排列整齐的镂空圆孔,看起来像是一本打开的盲文图书;透过圆形大玻璃窗可以看见店内场景,代表店内外的“无障碍”“无差别”;店外的指路牌上印有盲文,旁边还有供行人和导盲犬休息的座位,沿街过道的盲道则一直延伸至店内。
新华书店·逆光226店内一角。 李贝贝/摄
走入其间,左手边波浪形的墙面上印有逆光226的经营理念,并辅以盲文说明:这是一家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残障人士公益事业开设的书店,由新华传媒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联合出品。书店以“非视觉文化”为核心理念,传播“爱、公益、数字化”。换一种方式“看”世界,通过视觉以外的感官,用听、闻、摸、做来体验视觉元素,以无差别的环境体现人权的温度。
作为上海第一家视障人士友好书店,逆光266的温暖细节随处可见:书店内没有台阶,入口处铺设有专为轮椅人士设计的坡道;无论是墙壁、扶手还是书柜等,每一处转角都经过圆滑处理或是采用圆弧状设计,避免残障人士可能因磕碰导致伤害。
新华书店·逆光226店内盲道。 李贝贝/摄
举目望去,仅有37平米的书店被布置得井然有序。店内书籍品类繁多,约300多种盲文图书、气味图书、可触摸图书以及残疾人作家创作的图书整齐地摆放着,包括一些畅销书,甚至还有日文、英文等原版书籍的盲文版。同时,书店中还设置有无障碍阅读器,视觉障碍者和老年群体可以通过色盲模式、放大模式等进行阅读。
记者询问得知,盲文图书的价格与普通图书相当,差异并不明显。当日值班的店员告诉记者,书店开业以来,每天都有不少读者前来参观、打卡或是参与活动,尤其是周末人流量更多。
除各类书籍外,店内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更是广受顾客青睐。在与店员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逆光226所销售的草编、国画、竹刻、妆奁盒、丝巾、香熏等非遗手工艺作品及各类文创产品,均是由残障人士亲手制作而成,或是由相关公益组织出品。而书店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并通过公益售卖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以记者购买的一幅国画为例。店员介绍说,该批画作由听障艺术家在近期完成,定价从70—120元不等,记者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可向这些听障艺术家直接付款。在记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还有一名女顾客挑选了2个冰箱贴和一条丝巾。这名顾客热情地表示,希望能够以购买残障人士手工作品的方式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残疾人的温馨家园,逆光226还经常举办各式文化活动,无障碍阅读沙龙、无障碍电影免费放映、手工体验等,丰富残障人士的精神生活。仅在2024这一年中,新华书店·逆光226就举行了数十场各类活动。
新华书店·逆光226店内一角。 李贝贝/摄
让看不见的人被看见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店员向记者强调,逆光226肯定不会是上海唯一一家为残障人士设立的书店,未来一定会有新成员落地。记者看到,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名誉店长韩颖也曾透露,新华传媒已经将开办“逆光”系列书店提上日程,或开办新的“逆光”书店,或在已有的书店中开辟“逆光墙”板块,“不仅是上海,还将辐射全国”。
韩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提升,残疾人对精神生活、对文化生活,包括自信心都在不断提升,“所以说像这样的一个残疾人文化友好书店,类似的这种小店的形式,相信只会越来越多”。
新华书店·逆光226店内陈设。 李贝贝/摄
目前,我国盲人群体不在少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视障人士已经突破1700万人,残障人士人数超8500万人。然而,残障人士也与普通人一样,拥有阅读、汲取知识的自由。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副教授刘时工认为,所谓正常生活,不仅是指衣食住行,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为视障人士阅读而开设的视障人士友好书店,应该视为现代城市的基本配备,就像城市盲道、残疾人通道一样。“我想,上海开办视障人士友好书店,其意义不仅在于让视障人士’看见’,还在于让视障人士’被看见’——被社会看见,让社会知道他们的存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进而关注城市中所有弱势者的需要。”刘时工感慨地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据报道,为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2024年以来,多个省份和地区积极推动残疾人阅读工作。
例如,过去一年,甘肃省紧盯“十四五”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市(州)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盲文图书和视听文献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阅读活动;
安徽省同样积极推进盲人阅读。发挥安徽省及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农家书屋的作用,推动数字阅读,使残疾人可以就近就便享受阅读服务,养成阅读习惯,共同参与“书香安徽”建设;在云南,昆明市残联结合残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阅读习惯,组织开展“读一本书”活动,通过社工带读,志愿者协助阅读的方式,带领残疾儿童阅读绘本;玉溪市残联组织视障残疾人在无障碍阅览室开展互动式阅读,感受数字化建设带来的便利等。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