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要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教育行业从业者抛开职业身份,他们也是普通人,除了工作以外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的教师不同,没有所谓的上班和下班的区别,永远都要把孩子放在首位。家校共育需要各司其职,老师不应该把教学责任都推卸给家长,同样家长也不应该对教师提出过分的要求,更没有权利干涉教师下班以后的私人空间。

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越来越没有“边界感”,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都做不好,反而对他人过于苛责。这种行为让家校共育变味,也让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变得尴尬,直接降低教育质量,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



山东一老师发朋友圈,被家长举报不配为人师表

近些年,家长无故举报老师的情况屡有发生,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部分学校直接要求老师低调行事,比如别发朋友圈,尤其不要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晒个人生活。有些年轻教师不以为然,结果还真被家长举报了。

山东一老师过年期间外出游玩,还晒出旅行期间吃喝玩乐的精彩瞬间。本来以为能收获周围人的赞许,没想到有家长看不下去了,在群里给老师发来小作文,控诉老师的不当言行。



家长声称,孩子会格外关注老师的动态,结果老师分享的日常不是看书学习而是吃喝玩乐,毫无教育意义。尤其是老师去玩剧本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家长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最终只能选择去举报老师,不让老师发布类似内容。

家长希望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可以理解,完全可以通过正向引导而不是干涉他人的正常生活。即便老师不发布剧本杀的内容,学生也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家长反而错过了一次引导教育的机会。



老师回怼很解气:我是老师不是人生导师

看了家长的小作文,很多网友都很心疼老师,遇到这样的家长真是有理说不清。不少教育行业从业者感同身受,总有个别家长特别奇葩,不去想办法教育好孩子,反而总在老师身上鸡蛋里挑骨头。不是投诉老师着装,就是投诉言行,老师对这类奇葩家长的孩子唯恐避之不及。

这位老师也没有惯着家长,当场回怼。原来被家长投诉的朋友圈,并不是老师的工作号而是生活号,老师已经很小心的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处理,是家长先打破了边界加了老师的生活账号,还默许孩子去看老师的生活动态,这才有了小作文里的“烦恼”。



其次,老师不觉得工作之余吃喝玩乐不好,这是老师的自由,家长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好好学习,也可以过上如此潇洒的生活,享受优质的环境,毕竟生活不止是学习和工作,张弛有度才健康。家长自己没有引导孩子的能力,反而干涉老师,这更是家长的不是。

最后老师也告知家长,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不是人生导师,别给老师扣帽子,对于三观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家长才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期望能通过老师发朋友圈养成。几句话把家长怼的哑口无言,网友也直呼大快人心。



老师发朋友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非必要不发朋友圈,如果工作和生活都用一个社交账号,也不是不可以发朋友圈,但在发布内容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给他人留下把柄,自寻烦恼。



保持职业形象。保持专业性,避免发布不当言论或敏感话题。注意措辞,避免情绪化表达。

隐私保护。不泄露学生、家长或同事的隐私信息。避免发布涉及学生的照片或成绩等敏感内容。

内容适宜。避免发布与教育无关的广告、谣言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不传播负面情绪或不当言论。

时间管理。避免在工作时间频繁发布与工作无关的内容。注意发布频率,避免过度刷屏。

互动礼貌。回复评论时保持礼貌,避免争论或冲突。尊重不同观点,理性交流。

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内容。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家校关系。避免发布可能引发家长误解的内容。保持与家长的良性互动。

个人生活。适度分享个人生活,避免过度暴露隐私。确保个人生活内容不影响职业形象。



总之,老师还是要严于律己,应时刻注意言行,维护职业形象,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家长也要正确看待家校共育,各司其职,多沟通多配合,方可提高教育质量。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老师发朋友圈被举报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