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为持续 18 个月的巴以冲突带来了一丝缓和的曙光。
回溯冲突根源,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发动 “阿克萨洪水” 行动,对以色列境内军民目标发起突袭。这一行动致使约 1200 名以色列人丧生,还有约 250 人被哈马斯等巴方武装人员带回加沙地带扣押。以色列随后迅速对加沙地带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在这场漫长的军事行动中,超过 4.6 万巴勒斯坦人失去了生命。
巴以冲突资料图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持续修建定居点。据相关统计,近些年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新建定居点数量不断攀升,仅在过去几年间,就新增了多个大型定居点,严重侵犯了巴勒斯坦的领土主权,激化了双方矛盾。巴勒斯坦人民长期遭受压迫,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哈马斯的此次突袭行动,正是巴勒斯坦人民长期积怨的一次集中爆发。
以色列在冲突初期,凭借其军事装备和技术优势,迅速对加沙地带展开全面进攻。以色列军队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战斗机、导弹等,对加沙地带进行了密集轰炸。然而,随着冲突的持续,以色列军队暴露出诸多问题。
如今的以色列军队,士兵待遇和训练水平饱受诟病。有资料显示,以色列士兵工资待遇较低,在全球军事人员薪酬对比中处于较低水平。训练方面也存在不足,部分士兵训练时间缩短,训练内容与实战脱节。许多年轻士兵刚入伍就被投入战场,他们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和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在与哈马斯的战斗中,以色列军队的表现远不如预期,时常陷入被动局面。
巴以冲突资料图
反观哈马斯,尽管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以色列,但他们有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哈马斯士兵大多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熟悉加沙地带的地形,擅长利用地道等设施与以色列军队周旋。从哈马斯发布的战斗视频中可以看到,他们能够巧妙地躲避以色列军队的攻击,并对其发动突然袭击。而且,由于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也让更多巴勒斯坦人民对哈马斯表示支持,纷纷加入其中,使得哈马斯的实力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有所增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曾感慨,以色列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根本无法消灭哈马斯。
在国际社会的多方努力下,以色列与哈马斯终于就加沙停火达成协议。此次协议由卡塔尔、埃及和美国联合调解促成,协议内容丰富且分阶段实施。
巴以冲突资料图
第一阶段:从 1 月 19 日开始,哈马斯释放 33 名被扣押人员,以换取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员。在为期 42 天的时间里,双方实现 “完全和彻底的停火”,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稠密地区,哈马斯释放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部分被扣押人员,以色列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获准进入加沙地带。
第二阶段:停火期间,以色列将就实现永久停火与哈马斯进行谈判。
第三阶段:哈马斯归还死亡的被扣押人员遗骸,加沙地带开启大规模重建进程。
巴以冲突资料图
然而,这份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巴以冲突的彻底解决。从以色列国内反应来看,协议签署后,国内舆论呈现两极分化。少数左翼媒体对协议表示欢迎,认为这是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但绝大部分右翼强硬派媒体却对此大肆批评,指责以色列政府和总理内塔尼亚胡软弱无能。他们认为以色列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政府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胜利,反而在谈判中做出过多让步,导致军队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连远在万里之外、尚未就职的特朗普也被右翼媒体扣上 “哈马斯卧底” 的帽子,遭到无端指责。
从巴以冲突的长期发展来看,此次停火协议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要真正实现巴以和平,还面临诸多难题。以色列长期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两国方案的落实困难重重。以色列国内极右翼势力不断壮大,几乎没有政党愿意公开讨论两国方案,这使得巴勒斯坦实现独立建国的道路充满荆棘。而且,协议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部分条款措辞模糊,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引发双方争议。同时,协议缺乏有效的后续保障机制,对于撤军计划和重建计划,既无详细实施步骤,也无有力监督措施,一旦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停火局面将难以长久维持。
巴以冲突资料图
展望未来,巴以双方都需要保持克制,切实履行停火协议。国际社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持续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一方面,要督促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建设,尊重巴勒斯坦的领土主权;另一方面,要为加沙地带的重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巴以地区的长治久安,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