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身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吊丧哭过,便不再歌唱。
圣人有一种悲悯之心,这种悲悯之心,不仅仅在内心中表现,而是在言行举止上能够照顾到他人。他人之丧,夫子能感其心意,己心亦悲。而这种同情心,恻隐之心,也是人之常心,每个人都会这样。而孔子的感情更为细腻,更为丰满一些。此情发乎真心,这是仁之起兴处。夫子之悲情,又不至于不可控制,而是有所函容,止于礼,合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道。我们观此句,可感受夫子在悲痛中,也是合度的。
公元前516年秋,孔子适周问礼期间。洛阳郊外,古柏苍翠的驿道旁。两位圣者漫步至石亭歇脚,童子正在准备茶点。远处传来送葬队伍的哀乐,孔子忽然停箸不食。
茶汤初沸,竹影斑驳落在石案上。老子执白子凝视棋盘,忽闻陶盏轻叩之声
老子:(捻须而笑)仲尼近日观周礼,可曾见过梧桐落叶掩新冢之景?(指尖轻点案上未动的黍饼)就像这秋蝉蜕壳,哀声犹在却不动箸。
孔子:(将半块黍饼收入袖中)先生见微知著。昔者子产有言:"哀乐失时,殃咎必至。"(指尖划过《仪礼》竹简)就像编钟之音,宫商各安其位方成雅乐。
老子:(以杖叩地惊起栖鸦)你看那寒鸦啄食祭品,可会因悲泣而饥肠辘辘?(忽然指着山涧)湍流遇巨石则分,过险滩复聚,悲喜本如流水无常形。
孔子:(整冠正坐)小子闻之:刳心为樽而虚空不盈。(取出瑟轻抚)就像这张五弦瑟,商音过亢则羽弦颤,唯有(突然断弦声起)... ...啊,就像这断弦不可续,哀思亦需有度。
老子:(拾起断弦系于杖头)昔者楚人失弓,三日后于枯井寻得。(忽然大笑)你看这雁阵斜飞,可会为落单者折返?悲者自悲,歌者自歌,天地本不相妨。
茶烟袅袅中,孔子凝视着送葬队伍远去的白幡,将断弦收入玉玦之中。山风骤起,卷走石案上的《乐经》残页,露出底下未刻完的竹简:"发乎情,止乎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