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多国挥出“关税大棒”,其中对中国产品征收10%的关税。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回应称,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将采取反制措施维护正当权益。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对华发动了“贸易战”,当时中方迅速宣布反制措施,姿态强硬且坚定。这次中方表现的出奇冷静,似乎将其当做蚊虫叮咬。
为何中方没有像加拿大、墨西哥那样迅速展开凌厉反制?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4年,中国出口规模从2.5万亿美元跃升至3.5万亿美元,增幅达40%,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
美国并非是世界唯一的经济中心,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其中一多半的国家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企可选择的出口方向很多,美国关税壁垒带来的冲击可控且有限。
中国产品出口对象变得丰富和出口量增加,一部分功劳归功于长期对外援助。
对外援助一直是个敏感且不容易被国人理解的话题,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将钱浪费在对外援助上,而是应当用于贫困地区或者其他领域。此外,一些国家接受中国援助后,非但不知感恩,还在背后捅刀,中国养出一个又一个白眼狼,这进一步引起国人对对外援助的反感。
客观上来说,对外援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不过相比于弊端,中国从中获取的好处更多。
第一:从短期来看,不论对外援助是有偿援助还是免费援助,都属于投资行为。通过对外援助,可深化政治互信,扫清合作的阻碍。比如,向某个国家提供援助,获得采矿权,以及获得当地政府的武装保护,确保当地中企安全。
第二:从长期来看,中国对外援助逐步帮助他国经济改善发展。随着他国个人购买力的提升,消费能力随之增强,直接拉动中国相关产品出口的增长。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首次超过50%,东盟连续九年保持进出口增长,并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2000年至2023年,中非贸易规模由不足1000亿元增至1.98万亿元,年均增长17.2%。这些成绩的背后,都与中国对外援助有着一定关系。
第三:一些国家对中国构成地缘安全威胁,比如印度。如果中国单独应对,需要在西部地区投入不少军力,消耗不少资源。中国选择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可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制衡印度。中国对除巴基斯坦以外的国家提供援助,同样有地缘利益考量。中国和英国一样,也玩“离岸平衡”。
饱受国人诟病的对外援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投资行为。只不过,与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不同,中国对外援助无法立即得到金钱,而是会获得某项权益、长期利益和战略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利益都已经变现,转化为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而这是中国面对特朗普“关税大棒”时表现出奇冷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