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三六九,往外走”,意思是年后出门赶个逢三、六、九的农历日子,会有好运。
正月初六的清晨,天还没亮,母亲就在厨房忙活开了,蒸腾的热气裹着包子、年糕的香味,与窗外的寒冷形成对比。年逾不惑的我站在宅院里,看着熟悉而又有一丁点陌生的老家……
"多做饭,少在外边吃。"母亲将饺子、包子、馒头、大葱、白菜、腊肠等塞进一个大袋子,仔细的捆住了袋口。她的动作轻柔,仿佛我还是那个需要她照顾的小孩子。父亲蹲在门口,默默地将我的行李搬上三轮车,他走路有些慢,往车上搬东西的动作却依然利索。
三轮车在村道上颠簸,我回头望去,母亲还站在门口,身影渐渐模糊。父亲开着车,寒风把他的耳朵吹得通红。路上偶尔遇到乡亲,父亲都会停下来寒暄几句,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送孩子去石家庄上班。"有乡亲开玩笑问父亲“他给你拿的多还是你给他拿得多?”父亲哈哈一笑说道:都多!
火车站里挤满了返程的旅客,大包小包的行李中,装着腊肉、香肠、土鸡蛋,都是父母沉甸甸的爱。父亲帮我把行李放好,又从棉袄内袋里掏出一沓钞票:“我和你妈用钱的地方少,你在城里花销大,再说离家时装个红包讨个好彩头…”我推辞着,他却执意塞进我口袋,转身快步离开。透过人群,我看见他身影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人群中。
列车缓缓启动,穿过熟悉的田野,像一幅水墨画。邻座的大叔正在打电话,操着浓重的乡音:"妈,我上车了,您别惦记啦......"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方言,编织成一张乡愁的网。
列车驶入石家庄站,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我拖着行李走出站台,回头望了一眼来时的方向。那里有我的故乡,有等我归来的父母,有割舍不下的牵挂。而眼前这座城市,又将开始新的奋斗。
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到了吗?"原来母亲都已经会算行程的时间了!我深吸一口气,敲下回复:"到了,放心。"
城市的夜空没有星星,但我知道,在故乡的夜空下,永远有两盏为我点亮的灯。
(图自网络和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