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饰成亭台楼阁样式的木架上
立着一个或几个
身着彩服持固定姿势的幼童
他们或在纤杆之巅“金鸡独立”
或扮作花木兰、穆桂英等角色
立于寸木之上
唯有头与双臂
可自由活动变换姿态
这便是盛行于
江西婺源一带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甲路抬阁”
集高峭奇险美于一身
折射乡土文化内涵
甲路抬阁来自婺源甲路村
是一种集民间音乐
戏剧舞蹈、杂技美术为一体的
综合性流动舞台造型艺术
充分体现了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折射出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
据甲路抬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和介绍,抬阁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2平方米,周围用雕栏加以装饰,过去会挂上青纱帐幔和各种龙、凤、鹤、祥云等彩灯,按剧情需要,高台外都被彩饰成亭台楼阁、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巡游的时候,彩灯内的蜡烛将被点燃。
在最底层的基阁,左右有两个铁环,用长木穿过,四人或者八人一起抬扛。高台上则立着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他们都是由孩童扮演,多达3层。每一层的阁体上都有支柱,台上的孩童立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刚好将支柱遮掩起来,远远望去,这些故事人物如悬空而至,似仙人下凡。
随着时代的发展
艺人们制“阁”手法不断创新
“阁”也逐渐向
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
抬阁艺术已发展成为
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
集木艺、铁艺、画艺等
各种手工艺于一身的
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演员均为精挑细选
走街串巷夹道欢迎
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
婺源各地纷纷上演
精彩的抬阁演出
抬阁上的人物不演不唱
一座座抬阁
鼓乐开路,锣钹断后
鱼贯而行,走村过市
经过各家门口、店铺前
都要燃放鞭炮
以求来年平安吉祥
张文和介绍,每次抬阁表演前,当地抬阁队就要动手策划,首先由传承人张文和及其徒弟张保元二人谋划扮哪几出戏的抬阁。确定剧目后,便会准备戏衣道具,同时挑选胆大长相俊秀的男童女童,请专业人员帮忙为小演员化妆。
“组建安装抬阁舞台十分重要,首先需将铁尺插入抬阁基架孔内,用木片将铁尺底端四周挤紧,过去我们用棕绳一路绑扎牢固,以确保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改良,我们不再用棕绳,而是用螺丝固定抬阁了。等到把小孩从胸部到脚牢牢绑在铁尺上后,套上戏衣戏裤,手执刀剑枪等兵器道具,英姿飒爽。”张文和如是介绍。
特色剧目共计40余出
方寸间演绎百态人生
2月1日,伴随着锣鼓声、唢呐声,甲路抬阁表演队伍走上街头进行新春展演。表演者的扮相造型因剧目而异,各具特色。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左手按住剑把、右手拿着马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左手挎一只竹篮,右手提着块花手帕,随着抬阁的流动,手的摆动和手帕的随风飞舞,颇有灵动之美感……
来自武汉的游客卢云告诉记者:“甲路抬阁非遗队伍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数《花木兰》,小演员个个英姿飒爽,风姿绰约,她一手持剑,一手紧握印有“花”字的令旗,似乎在听候号令。”
据统计,甲路抬阁古装戏剧剧目共有40余出,常见剧目包括《铁弓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渔杀家》《捉放曹》《借东风》等等。
抬阁已成年节“常客”
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过去婺源的抬阁活动
曾是宗族间
相互炫耀门第的手段之一
一般都由族中有经验的长者来主持
部分抬阁装扮的环节对外保密
尤其是人物的装扮过程
婺源当地百姓张辉告诉记者
抬阁犹如村里的盛会
每家每户都乐于
让自己家的孩子报名
因为被选上是非常荣耀的
甚至还有俗语为证
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
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可见能上阁表演的孩子
更容易受宠爱
而为庆祝这荣耀时刻
被选上的孩童的家长们
则会在抬阁活动前后宰鸡宰鸭
请街坊邻里们吃饭
近年来,甲路抬阁已成为婺源民间灯彩活动、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的必备节目,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当地已经建成民俗文化馆,设有甲路抬阁展厅,迎来了数以万计人次参观,也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参与研学旅游,他们通过体验扮演抬阁小演员,增强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来源:江西晨报
记者:程玥
责编:胡澜琴
校对:朱翔
复审:龚冰
审签:杨鸣
监制:梁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