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将军的高参,纳扎罗夫少将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早在2022年12月,扎卢日内将军就曾建议:进攻俄本土的别尔哥罗德市。在俄军全面进攻,乌军防线面临结构性崩溃的大背景下,分析这份尘封了14个月之久的作战预案,如何被英国媒体刻意投放到舆论场,立即就会发现,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式战争理论框架中的三要素,已在此次信息释放事件中,形成了精妙的共振。
首先,别尔哥罗德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根据俄国防部2023年《特别军事行动后勤白皮书》披露数据,经北线别尔哥罗德转运枢纽,输送至顿巴斯方向的日均物资,达1500多吨,占俄军前线总补给量的34.7%。扎卢日内选择该目标,恰是运用克氏暴力“重心打击理论”:通过瘫痪俄军后勤体系中最脆弱的“力量聚合点”,迫使对手陷入“要么承受战役崩溃风险,要么抽调防御资源填补缺口”的战略两难。
当时,俄军发动的2022年秋季大反攻取得辉煌的战果,不仅将俄军打出了赫尔松地区,而且,在哈尔科夫地区夺回伊久姆、里曼和库比扬斯克等要塞后,还将俄军打出了哈尔科夫境内。因此,若是乌军乘势攻入俄本土,其闪击战效果,绝对会类比八个月后开打的库尔斯克战役。
其次,为乌军再次闪击俄本土做准备。特朗普上台之前,俄军一直在防备乌军再次闪击俄本土。现在,基辅重提进攻别尔哥罗德,自然会强迫俄军加强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的防御力量。这样,不仅会削弱俄军在哈尔科夫边境缓冲区的力量,甚至还能对应克氏的“战争迷雾”理论,在布良斯克州等其他方向,再次打出偶然性突出的闪击战。从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迫使敌人在疑虑中分散精力,其效果不亚于歼灭其一个军团。”
此外,俄军为防范扎卢日内计划中提及的“72小时切断M-2公路”威胁,必然强化别尔哥罗德物资储备。乌军也可以借机利用商业卫星影像,分析俄军物资囤积坐标,为后续"风暴阴影"导弹或无人机打击创建动态目标清单。
最后,打造扎卢日内将军英明统帅的人设。扎卢日内将军提出进攻别尔哥罗德之时,乌军统帅部正痴迷于和瓦格纳开打巴赫穆特绞肉机之战。扎卢日内将军,是非常反对坚守巴赫穆特这座危城的。但是,他未能说服乌军统帅部。结果,乌军在损失了约六万的精锐之后,还是丢掉了巴赫穆特。若是将这六万主力,投入到进攻别尔哥罗德的战役之中,甚至不打2023年的夏季大反攻,而提前开打库尔斯克战役,相信现在乌战的形势,是绝对不会比现在更差的。
因此,英国媒体现在曝光这个计划,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克氏理论中“军事胜利向政治资本转化”的标准操作,为已经转任驻英大使的扎卢日内造势,以求他在未来的乌克兰大选中获得必要的优势。毕竟,白宫已经显示出要在年内举行乌克兰大选的意愿。
总之,虽然,克劳塞维茨在1832年,未能预见认知域作战的复杂性,但其“战争迷雾”理论,在数字时代,却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扎卢日内这份未被实施的作战计划,现在被作为信息武器重新启用时,其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方案,而是成为同时作用于盟友、敌国、国内民众三重受众的政治熵增装置。这种对战争时空维度的非线性运用,或许正是乌克兰在不对称战争中摸索出的“第四代战争”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