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记者从南通崇川区召开的“点亮寺西2025 ”行动计划暨“蓄力一纪·可以远矣”主题展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今年该区将致力于“文商旅产城”融合发展,让历史街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把寺街西南营打造成“人居最佳处、文旅目的地、产业创新区”,实现“老城保护与精明增长”同频共振。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南通城市发展的源点,南通州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宗教文化集中体现地,名人雅士居住的集中片区。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是士绅官宅集中、人文荟萃的街区,也是南通历史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西南营是南通城市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城区。这里保存着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为中心的南通老建筑群,据统计,共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2处、市保6处、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18处。诞生了明蓟辽总督顾养谦、清乾隆五十四年状元、礼部尚书胡长龄,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等一大批文人贤士,走出去了徐惊百、史白、顾迅逸、钱素凡等一批革命先贤,同时也留下了古郡庙、南关帝庙、通崇海泰总商会、通州女子师范、辛亥革命南通总部等众多人文遗迹。寺街、西南营是古通州城留存至今最为生动活化的历史博物馆。


近年来,南通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保护工作。2017年8月,崇川区政府全面启动寺街西南营自愿腾迁、先行疏解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三批九次居住房屋腾迁,2300户居民喜迁新居,既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又有力地疏解了街区的公共空间。两大街区内还有未腾迁居民450户,实际居住户184户,保存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的工作思路,对街区内已经腾空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积累工作经验。金沧江纪念馆、南关帝庙明清建筑群、柳家巷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等一批“老古董”陆续焕发新颜。2024年,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启动修缮保护,进一步提升了街区的风貌品质。

“我们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的城市更新思想,让老城的记忆和生活气息继续延续,实现‘在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崇川区副区长陆志明介绍,2025年,崇川将紧紧抓住南通新一轮城市更新的重大契机,创新体制机制,聚力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脉,赋能文旅经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区,争创古城保护与更新利用的新标杆。


在实施路径上,将以“空间再生产、文化再认同”作为主线,打开新天地,拉开新格局。在“空间再生产”方面,围绕“线、点、面”,实施主街巷地下管网改造、消防站点建设,沿主街巷院落修缮保护和重点地块整体更新。在“文化再认同”方面,深化“点亮寺西”计划,推动“内容生产”,开展常态化论坛、工作营和媒体传播,研学游学产业孵化,驻地计划与业态孵化;围绕“时间节点”,开展连贯的、有意义、且具有传播力的造势事件,形式上包括但不限于节庆、市集、群展等。

在工作重点上,具体内容概括为“13481”,即:定下1套规划、打造3大片区、改造4条主街巷、修缮12个点位、梳理一批院落”。同时,还将进一步探索创新街区保护利用的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引导、公司自筹支撑、社会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全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等三大类资金支持;积极推动社区营造,通过组织“寺街经络”宣讲、“红色剧目”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多合力、激发更多动力,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中来。


陆志明表示,寺街、西南营是值得花时间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的地方。这里有的是唐塔宋寺、青砖黛瓦、古风古韵;有的是历史遗存、名人故居、掌故传说,更有的是让每一位南通人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和浓浓乡愁。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