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大年初五。上午10时,欢快的锣鼓声响起,舞狮开头,大秧歌、英歌舞随后,拉街队伍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广场出发,围绕古城边走边演,所到之处,人潮涌动。
“按照传统年俗,正月初五迎财神。因此,我们这里每年正月初五都会举行秧歌拉街活动。”山海关区居民周立红介绍,当天不仅有本地市民,很多外地游客也会赶到古城,观看秧歌拉街。
2月2日,山海关古城年博会举行秧歌拉街活动,图为非遗舞狮表演。河北日报记者张辉摄
自农历小年开始,山海关景区按照传统年谣中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六,炖年肉”“二十八,把面发”等习俗,分别安排了制糖瓜、煮年肉、蒸馒头等活动,现场分发给市民游客,营造热闹喜庆的过年氛围。
“今年是春节成功申遗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深度挖掘传统习俗,将非遗作为贯穿年博会活动的主线,结合本地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呈现丰富多彩的春节传统民俗。”山海关区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薪阳介绍。
长城脚下,非遗荟萃。今年山海关古城年博会选取全国各地十余种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舞狮、舞龙、杂技、变脸、魔术等特色非遗表演,以及潮阳英歌、火壶、打铁花等本地难得一见的非遗表演。自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至2月12日(正月十五),总计百余场表演精彩不断。
在2月2日的秧歌拉街中,就有两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走在队伍最前端的是非遗舞狮,一黄一粉两只狮子顽皮活泼,随着鼓点腾扑跳跃,还不时与周围观众互动。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阳英歌更是首次亮相年博会,慷慨激昂的表演方式颇受观众欢迎。
潮阳英歌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充当队伍前导的“时迁”手执长蛇开路,后面队员作梁山好汉打扮,不仅服装绚丽,脸谱也格外漂亮。队伍中两名将领胸前挎鼓,途中不时开启斗鼓模式,伴随激昂的鼓点腾挪起跳,表演颇具阳刚之气,掀起一阵阵高潮。
1月30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广场上的潮阳英歌表演。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我们的队员年龄从18岁到21岁,从小在长辈指导下学习英歌舞,现在也承担了很多非遗传承工作。”此次表演潮阳英歌的是金浦青年英歌队,领队郑皓彬介绍,英歌根据地域不同划分为不同派别,他们此次带来的金浦系潮阳英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斗鼓以及表演过程中的拜槌。
去年3月,金浦青年英歌队曾受邀来山海关区表演,此次是他们第二次前来,也是队员们第一次冬天在北方表演。“将英歌舞带到长城之上表演,我们很自豪。同时,这次活动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跟其他非遗表演团队交流的机会,让我们了解更多非遗代表性项目。”郑皓彬说。
如果说白天的表演精彩动人,那么晚上则变成了光与火的世界。其中,由打铁花、火壶等非遗搭配火魔方、吐火等表演组成的火焰秀,已经成为今年春节市民最期待的节目。在瑞莲阁公园舞台上,炭流星、火焰棍、火魔方等点燃人们的激情,打铁花四散的火花与火壶艺人舞动的身影打造出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场景。
尊重民俗,传承非遗,让今年的山海关古城年博会好看又好玩,也让山海关景区达到了空前的热度。“即使在除夕、大年初一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有很多游客入园游览,尤其是到了晚上,广场上热闹非凡,瑞莲阁公园更是人山人海。”邱薪阳说。
短评
过个红火非遗年
从长城脚下的山海关古城,到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从北京的地坛庙会,到上海的枫泾古镇……不只是燕赵大地,在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祖国各地火热上演,给山南海北的人们带来新春的美好祝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不同地域的特色习俗,还原百姓的生活场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在弦歌声起的那一刻,品味到浓浓的家乡味道。
过个红火非遗年,让许多人重温儿时的美好记忆,并开始关注和寻找家乡独有的文化印记。一些濒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也因这些关注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过个红火非遗年,也让人们对出游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需求。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拍照打卡、观看欣赏,更期待零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这也让非遗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精彩的当代呈现。
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河北日报
编辑 | 张孟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