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快50岁的公司,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推出了不少里程碑性质的产品,比如iPods、iPhone、AirPods。但在漫长的岁月中,苹果也有不少失败的产品,比如因售价过高和手写识别频频出错而遭到腰斩的Newton掌上电脑、因过于追求设计美感而牺牲了性能与散热的Mac Pro垃圾桶,以及不久前才宣告失败的造车计划——Titan。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惨遭腰斩的产品,其实也不能说完全失败——毕竟大家还记得它们。真正失败的产品,应该是被雪藏的、就连苹果自己的不愿意回首的产品。
没错,说的就是CarPlay 2.0。
图片来源:苹果
在WWDC 2022上,苹果信心满满地发布了“新一代CarPlay”,也就是大家说的CarPlay 2.0。不同于CarPlay 1.0,CarPlay 2.0不仅可以接管车内多个屏幕,控制车辆关键功能,甚至能取代汽车的仪表盘。当时,大家都认为CarPlay 2.0会是尚未公布的苹果造车计划的超前预览。
但事情却没有顺着苹果的设想发展。CarPlay 2.0发布后,部分CarPlay 1.0时代的车企决定“跳船”。如果说外部合作伙伴的离开只是一时的不利因素,那Titan计划的失败,则是让苹果失去的CarPlay 2.0的最忠实用户;另一方面,CarPlay 2.0的多次跳票也让各合作伙伴彻底失去信心。
图片来源:苹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连苹果自己都忘掉了CarPlay 2.0——截止2025年1月21日,苹果CarPlay页面关于“下一代CarPlay”的时间点,依旧写着“第一批适用车款于2024年推出”。可以说,就连苹果自己都懒得给了CarPlay 2.0画饼了。
那么,为什么CarPlay 2.0行不通呢?
想分析CarPlay 2.0不辞而别的原因,我们还得从CarPlay 1.0讲起。考虑到CarPlay使用门槛,小雷在这里需要先澄清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CarPlay和一个好用车机并不冲突。
图片来源:苹果
尽管iPhone用户总喜欢把CarPlay放在嘴边,但CarPlay只不过是车机里的一个软件——连模式都算不上,就是一个软件。打个比方,CarPlay1.0就像你在手机桌面建了一个文件夹,把地图、音乐之类的软件放在文件夹里,开车时把文件夹打开充当主屏幕方便点击。作为一个没有排他性的软件,用户可以随时关掉CarPlay界面,用回原厂的车机。
或者用更直白的话来说,车机支持CarPlay,并不影响那些不喜欢CarPlay的用户。
CarPlay的昔日荣光:曾是拯救行业的救星
理清了CarPlay的身份,接下来我们可以聊聊CarPlay车企、用户的利弊了。2015年,“新势力”还没出现,汽车市场还是传统车企说了算的年代。受限于传统车企超长的开发-验证流程与车规芯片的性能,当然还有车企成本控制策略,当时车内娱乐设备的配置相当简陋。
要注意的是,我这里说的不是“车机”,而是“车内娱乐设备”——在汽车系统中,“车机”、“车载电脑”和“车内娱乐设备”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分。简单来说,即使你在驾驶的过程中把车内娱乐设备全部拆掉,汽车操控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图片来源:雷科技
此时,CarPlay横空出世。刚刚提到,因漫长的研发流程,即使车企在立项时使用了最新的车内娱乐系统,在3年的开发周期后,再先进的娱乐系统也会落伍。但CarPlay不存在这个问题:
尽管CarPlay需要汽车硬件配合,对应的画面也显示在车载娱乐屏中,但CarPlay界面内的所有画面均由手机渲染,交互背后的运算也发生在iPhone上。这一设计巧妙地绕开了车企落后的硬件,用最新的iPhone充当娱乐系统的算力支持。
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既为车内娱乐设备带来了最新最强的硬件,同时也让算力与汽车“解绑”。车机自带的硬件可能一年之后就会过时,但只要用户每两年换一次iPhone,CarPlay的性能都能得到保证。
此外,因CarPlay本质上是手机投屏,因此CarPlay也能为车内娱乐屏幕带来最新的软件生态。以地图功能(不是地图数据)为例,无论老旧燃油车还是造车新势力,其地图功能更新的频率永远不可能比得上手机App:
某些车企光是给自带的地图加一个红绿灯倒计时就要大半年时间;但只要用户手机更新了导航App,CarPlay里的导航就能用上最新的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CarPlay多年的发展与苹果独一无二的生态带动能力,也让CarPlay拥有了丰富的软件生态:因商业决策的原因,车企内置的音乐服务选择较少。当然,Android车机时代用户可以自己往大屏里装App,但不同分辨率、dpi、长宽比的车内娱乐屏幕难免会有界面错位的情况。而在接近10年的发展后,支持CarPlay已经成为了App Store里音乐软件的及格线了。
CarPlay的昔日长处,却成了今日短板
可以说,CarPlay将车载娱乐与车机分割的做法,让车企在过去10年里走上了一条“车内娱乐设备”的捷径。但落下的作业总得补,CarPlay这种将车内娱乐与车机分割的做法,恰恰也是CarPlay最大的短板。
刚刚提到,CarPlay只是一个App,接管的也是汽车的车内娱乐设备而不是车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去按钮化”的时代,车机和车内娱乐系统在交互层早已融为一体。在“大屏=科技”的思想下,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将车机功能的交互整合进车内娱乐大屏中(硬件层仍是独立硬件,但不再具备独立交互硬件)。
但接管了车内娱乐系统的CarPlay,因本质上是手机App的映射,因此自然无法控制车机的功能。自此,CarPlay出现了功能上的短板。当然,部分车企选择曲线救国,在手机App里加入最基本的车内控制功能,允许车主在CarPlay模式下利用手机遥控App操作车辆空调等舒适功能。但因接口限制,CarPlay仍无控制更深层次的车机功能。
图片来源:保时捷
另外,CarPlay为了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对手机App的功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以大家常用的微信为例,尽管CarPlay会显示微信未读消息的数量,但却无法打开任何对话,甚至连听语音、发语音的功能都没有,整个App只剩下微信电话、音乐和播客这三个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
理所当然的,在CarPlay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视频播放的功能,音乐、播客,有声书这“三架马车”就是CarPlay全部的娱乐能力了。放在“车开不坐”的时代,这种安全第一的做法还说得过去。但在“移动的家”的时代,车内娱乐设备必须考虑停车、前排乘客娱乐等场景。很显然,诞生于10年前的CarPlay已经无法应对如今的车内娱乐需求。
CarPlay属于过去,汽车新势力定义未来
为了跟上消费者对现代车内娱乐的需求,苹果提出了CarPlay 2.0的概念。CarPlay 2.0加入了多屏幕的支持,也拥有了更丰富的车载数据权限,不仅可以识别汽车行驶状态,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解锁前排屏幕的娱乐功能。
但CarPlay 2.0的症结依旧存在——刚刚说过,在“去按钮化”的时代,车机和车内娱乐系统在交互层早已融为一体。以最基本的地图为例,对CarPlay来说,地图的功能只不过是导航。但对车企来说,地图数据早已成为高阶智驾的一部分。即使来到无图智驾时代,车企也不希望将关键的用户数据拱手让给无关的第三方企业。
图片来源:理想
另外,CarPlay的用户覆盖面与额外的成本,也是车企必须考虑的因素。CarPlay必须搭配iPhone使用,而国内iPhone覆盖率相当有限。根据RD观测的数据,苹果2024年国内手机份额已经跌至15%,排名第三。
当然在有车群体里,苹果等高价手机的份额会略微上升,但为了15%的手机用户,开发一套75%用户用不上,甚至没有自己车机系统好用的界面,这种花钱不讨好的做法,显然没有车企感兴趣。
更不用说CarPlay超长的开发周期了:作为一个诞生于10年前的项目,车企想支持CarPlay,需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申请、开发、测试、验收流程。根据苹果的建议,CarPlay认证的“参考周期”大约在10个月,而实际周期只会更长。
图片来源:极氪
对“一代卖三年”的车企来说,这种超长开发周期还算说得过去。但对于“一年换三代”的中国新势力来说,这种超长的开发周期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在小雷看来,不同车企对CarPlay的不同态度,归根结底其实是不同车企对“车载计算核心”归属的不同看法:
新势力车企对CarPlay支持有限,一方面是因为车企本身已经有一个足够好用的车机/娱乐系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车企希望将自己的数字座舱与智能驾驶融合,打造一个统一的汽车算力核心。而那些高度依赖CarPlay的企业,则以“出让娱乐系统主导权”的方式,将座舱娱乐和车载电脑分离。
面对不断进化的智能驾驶场景,车企对软件和数据的自主掌控需求日益高涨。CarPlay若想深入座舱,必须与车辆控制系统深度融合,在功能、用户体验、数据安全等环节与车企达成共识。但这种深度合作,又与CarPlay“通用化”的理念相冲突。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就当前行业动态来看,NVIDIA、AMD、高通等企业都提出了驾舱融合、驾舱一体方案,用一颗芯片同时负责车机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或者两颗芯片算力互通,车机芯片可以充当智驾芯片的算力冗余。智驾芯片则可以在算力多余的情况下,加持车机系统的计算能力,彻底将手机从数字座舱中剔除。
但从车主的角度看,我认为车机与手机之间,其实也有着共存的可能。
考虑到购车成本,换车比换手机还勤快的人始终是少数。这意味着大多数车主的车机芯片,总会有落后于手机的时候。对于普通车主来说,如果手机和车机的融合能保证车机或娱乐系统的长期使用体验,那手机与车机的融合并非坏事。
作为智能座舱发展的一次不成功尝试,或许CarPlay 2.0未来真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但CarPlay 2.0背后的智能座舱与生态融合的大趋势仍在涌动。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一次失败的尝试,同时也是汽车与手机行业碰撞出的新火花。毕竟不同用户对数字座舱的需求千差万别,车企能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总归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