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的子侄中,毛华初是比较特殊的。

他本不是毛家人,而是由毛泽民妻子在监狱中收养的烈士遗孤,但他在延安,跟随毛主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与毛主席有父子般的感情。

解放后,毛华初兢兢业业工作。取消公社食堂,正是他调研的结果。



毛华初(左一)毛泽东、江青和毛远志(右一)

一、几经波折,烈士之后姓了毛

毛华初,1921年3月出生于湖南浏阳。他的母亲罗醒出身贫苦,1926年参加革命,是乡里妇女界联合会会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罗醒曾4次被捕入狱。前3次都成功越狱,最后一次被害。

1929年秋,罗醒第三次被捕入狱,把年仅8岁的儿子华初带在身边,在监狱中结识了毛泽民的结发妻子王淑兰。

王淑兰是因为跟着丈夫毛泽民干革命被捕,两个苦命的女人很快就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谊。王淑兰对年仅8岁的小华初格外关心。

当时,监狱对被关押的共产党员一般都是要判徒刑的。如有不判有期,往往会被处决。

当罗醒看到自己没有被判有期徒刑,就意识到自己有牺牲的可能,便和王淑兰商定:如果遭遇不测,请王淑兰将华初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继续革命。



王淑兰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罗醒与王淑兰组织难友冲出牢房。越狱成功后,罗醒要随部队撤出长沙。

临走时,罗醒将华初带到王淑兰的面前,要儿子叫王淑兰“妈妈”,并说:“以后,王妈妈就是你的亲妈妈了。”

此后,王淑兰带着女儿毛远志和养子华初,一直在白区坚持地下工作。华初跟随王淑兰后改姓毛。

毛华志先后在华容、韶山等地生活8年,受尽了苦难和煎熬。他讨过饭,还给地主做过长工,放牛、砍柴、种田,什么苦活都干。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八路军设立通讯处,负责人是徐特立

王淑兰带着孩子去找他说:“远志是毛家的根,华初是革命烈士后代,两个孩子都十几岁了,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把他们两个娃送走,我还可以为党做更多的工作。”



徐特立

徐特立听后,十分赞赏她的想法,马上向中央作了汇报。恰好此时毛泽民也在寻找妻儿,于是毛远志、毛华初在1938年,先后被送到革命圣地延安。

二、“什么苦都不怕,就怕大伯不要我”

到达延安后,毛华初很快见到大伯毛泽东。

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布置十分简陋,在靠窗户边放了一张又长又宽的大桌子,上面堆满了公文和书信;后半间则架了一张单人床,铺盖是粗布被面。

一进门,毛泽东便笑容满面地迎过来。毛华初打量着眼前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大伯,只见他穿着一套灰色军装,戴着一顶五角帽,略显清瘦,但双眼炯炯有神。

毛华初站在大伯跟前,按照王淑兰的嘱咐,先喊了一声“大伯”,又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

毛泽东微笑着走过来,用手摸了摸他的头,端详了一会儿,亲切地用湖南口音说:“你这么小也来了……还是回去吧!”



毛华初一听就急了:“妈妈讲这里有书读……妈妈还要我问您好。”

毛泽东笑了:“这里是有书读,但敌人不让我们平平安安地读书。还要打仗,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随时可能来轰炸延安。要躲飞机,要跑路。这里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和窝窝头,你都吃得消吗?”

毛华初说:“我不怕苦。我讨过饭,跟妈妈坐过牢,又给地主放过牛,砍过柴,什么苦都吃过。这些苦我吃得消!就怕大伯不要我!”

毛泽东高兴而又风趣地说:“哟!原来你也吃过苦,那就打收条吧。”毛华初这才定下心来。

此后,毛华初被送到延安保育小学读书。每到星期六,他都到凤凰山,跟毛泽东一起吃饭,享受到了毛泽东父亲般的慈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学习的几年间,毛华初参加了少年抗日先锋队,入了党,后来被分配在中央二局做机要工作。

那个时候,由于敌人的封锁,延安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但情报部门不能去搞生产,生活就更加困难。

1941年初冬,河川已经开始结冰。毛泽东在马家沟参加中央会议后,返回延安途中,来到二局视察工作。

他看见毛华初瘦得很厉害,就关心地询问怎么回事。当得知是因为缺粮吃不饱造成的之后,他就指示身边工作人员,从自己的津贴中每月扣出一些钱来,给二局补贴生活。

由于大伯的勉励,毛华初更加努力工作,经常通宵达旦,也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白天黑夜睡不着觉。毛泽东又安排人把他接到杨家岭,送医院疗养。



身着大衣的毛华初

但毛华初深知,这是革命最需要人的时刻,自己怎么能就此休息呢。

1945年冬,党中央决定要将延安干部派往全国各地。毛华初主动申请去东北,并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一天下午4点多钟,毛华初来到枣园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高兴地说:“你要去东北工作,好!我赞成。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大伯解决?”

毛华初挠了挠头说道:“许多同志都配了牲口,能不能给我也配一匹马,好我骑着去东北……”

毛泽东想了一下,说:“枣园每匹马都有一块牌子,拿不得,公家的牲口不能给。”

见毛华初不作声了,毛泽东又关切地说:“你要点钱吗?可以从我的稿费里给你一点钱。”随即他叫警卫员取了2万元边币递到毛华初的手上。

那天,毛泽东把毛华初一直送到窑洞下的土坡,边走边叮嘱他:“去吧,到人民群众中去!一切都要依靠党,依靠群众。”



延安战士赶赴前线

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住步,转身对警卫员说:“把我的大衣拿过来!”大衣拿来后,他接过来递到毛华初手里,说:“现在天气寒冷,你把这件大衣拿去,早晚可以披一披。”

接着,他又把自己的皮帽子亲手戴到毛华初的头上,然后站在门口看着毛华初走出很远。

后来,毛华初用毛泽东给的钱买了一头瞎了一只眼的驴,骑到张家口,才坐上火车,到了东北。

三、家人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家人

到达东北后,毛华初在松江省参加土改工作。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后来担任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

在此期间,他从来没有主动去见过毛泽东。他深知作为毛家人的责任,既不愿去“走关系”,也不愿打扰大伯的工作。

直到1955年,毛华初和毛泽东阔别10年,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请求见面。



五六天后,毛泽东秘书叶子龙把毛华初接到了中南海。当时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休息,看上去虽比过去老一些,身材也胖了一些,但还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毛华初喊了一声“大伯”。毛泽东一眼认出了他,起身和他握手。

毛华初在毛泽东身边的沙发上坐下来,开始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好!”

当毛泽东得知毛华初来北京参加林业工作会时,他说:“你是林业厅长,你告诉林业部,不要变成一个砍伐部、毁林部,要变成一个管林部、育林部。”

1960年,毛华初调任省档案局长,恰逢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到湖南调查的是胡乔木带领的调查组。省委派毛华初陪同胡乔木去韶山调查。调查进行了一个多月,形成了4份材料。



毛泽东与胡乔木

胡乔木最后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关于韶山公社的一些情况,请毛华初同志面报。”

于是4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委蓉园单独接见了毛华初。

提到工作,毛泽东也不寒暄,而是直接说:“乔木同志的信和附来的材料,我昨天晚上都看过了。”

毛华初直接汇报说:“我陪乔木同志在韶山调查,还到了湘潭县和湘乡县等地听取汇报。我们每到一处,群众都围上来,迫切要求解散食堂。他们说食堂这个办法要不得。”

毛泽东问:“公共食堂为什么群众不愿意呢?”

毛华初回答了两点原因。

一是吃不饱、不自由。每家吃法不一样,大锅饭反倒照顾不到所有人。

二是伤害森林。因为集中吃饭人多,用大锅大灶蒸饭,茅柴不经烧,所以树都砍着烧了。

毛泽东思索了一下,又问道:“依你看食堂不办为好?”毛华初说:“是的,群众都不愿办。”



两人交谈的时间比较长,护士进来请毛泽东休息,毛华初便站起身来准备告辞。

毛泽东摇了摇手,要他坐下,又关心地问:“外婆家里怎么样?生产队怎么样?”毛华初又开始聊起家里的事。

直到护士第二次进来催毛泽东休息,毛华初又一次起身告辞,毛泽东再次按了一下手,要他坐下,严肃地说:“看来公共食堂不能万岁,但我一个人不能独自决定,这是关系到全国的问题。”

他又说:“你们在韶山先做试点,注意解散食堂后还有什么新问题。你回韶山去和乔木同志讲,韶山要搞好,外婆家也要搞好。”

毛华初也明白这件事的严肃性。他重重点了点头,回去后与胡乔木完成了后续工作。就在那之后不到2个月,中央宣布解散食堂。

从血缘关系来看,毛华初不是毛家人。但毛主席从来没在意这点。在毛华初成长的道路上,主席总是给予充分关怀和帮助。

这种帮助又是克制的。毛主席从未动用手中的权力,而是在人生方向上给予引导,在工作中予以充分信任。

毛华初也渐渐明白了,作为“毛家人”,这个身份首先是荣誉,其次是责任,绝对不是利益。

对真正的伟人来说,家人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家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