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夏天,周恩来应邀给北京的应届大学生讲话。他知道,台下的都是“天之骄子”,于是鼓励大家努力进学。
这时,一个长相清秀的女孩突然举手提问:“总理,我和您一样是封建出身,以后能‘改造’好吗?”
周恩来听到这个问题停了下来。那时人们很在意出身,这个问题必须慎重回答,说不好可能犯错误。
周恩来想了一下,笑着说道:“不单我出自封建,我有许多战友也来自剥削阶层。我们干事业,重要的不是出发的地方,而是想要去到的地方。”学生们听后掌声雷动。
那么,周恩来到底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以致于如此谨慎小心呢?
一、周恩来先祖周敦颐
周恩来出自浙江绍兴,一个在当地绵延了几十代的望族。
这个周氏很特别。一般姓周的家族,喜欢把自己的渊源,攀附到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以示尊荣,可实际上文王、武王不姓周,而是姓姬。
但绍兴的周氏,认为自己的始祖是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原是湖南濂溪(今天道县)人,15岁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到河南投奔舅父。
后来受舅父推荐,周敦颐做了一个参军。当时他的上司是个酷吏,独断专横,许多人犯下轻罪,经常被当重罪处置,甚至被判死刑,没有人敢说个不字。
周敦颐
周敦颐当上参军后,上司滥用刑罚,周敦颐据理力争。
上司固执己见,周敦颐便高举上朝用的手板,大声喊道:“世道如此,用随意害人的方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说罢要辞官而去。
上司见周敦颐如此刚正,内心震撼,不敢怠慢,从此改变了作风。周敦颐的名声因此不胫而走,开始一路升迁,官至知府。
后来由于常年奔波,周敦颐告病还乡,成为一代名儒,他的作品《爱莲说》正是其品格的真实写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曾经有人问周恩来:如何评价自己的出身?周恩来引用周敦颐的四个字:生生不已。
所谓“生生”是中国哲学术语,承认事物在变化中,又有新的、完全不同的事物诞生。这说明周恩来承认自己的阶级出身,但内心想法与前人完全不同。
二、周恩来出身的“师爷世家”
周敦颐一门开枝散叶,有一支到浙江绍兴,便成为孕育周恩来的绍兴周氏。周敦颐那种刚正、智慧的品质也随着血脉流传下来。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绍兴周氏找到一个特有的行当——师爷。
什么是师爷?就是秘书、智囊、文胆。江浙地方富庶,读书人多,但能考上科举的凤毛麟角。至于那些没能考上的,便离开家乡为其他官员做幕僚,周恩来的伯父曾当过袁世凯的幕僚。
那么师爷一般干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佐官治吏”。一般在衙门中,官是上面派下来的,属于指挥的领导。而“吏”一般是本地的,负责具体执行。
很多时候,做官的老爷不熟悉民情,许多命令不知该如何做;而做吏的总是公权私用,想借着自己的职务捞偏门,有时甚至蒙蔽官员。
这个时候,师爷就很重要了。一方面给官员出建议,确保许多政令能推行下去,另一方面串联下面的小吏,让他们有些好处,又不至于太过分,好像一个“润滑剂”。
所以当时很多地方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讲的就是师爷有多重要。
幼年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于这样一个师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在出生时被过继给嗣母陈氏,原来是他的叔母,因为年轻失去丈夫,便请求长辈从其他房过继了周恩来。
陈氏一个女子虽在旧社会,但十分隐忍自立。她很少与人发生矛盾,唯独在学习上十分执着。
她不仅要求周恩来学习,自己也以身作则,经常和族人在一起念书讨论,为周恩来营造很好的学习氛围。
周恩来4岁开始认字背唐诗,陈氏便在学习之余,拉着他讲故事,“岳少保朱仙镇大捷”“梁红玉击鼓抗金”“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
这些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故事,让周恩来到几十年后都难以忘怀:“我至今仍感谢母亲的启蒙。没有她的启发,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在这一点的环境下,周恩来渐渐成长为一个“师爷”式的人物:足智多谋,善于转圜、处理人情世故,却没有太多政治上的野心。
他真正的志向,是像先祖周敦颐那般匡扶济世。
周恩来也激烈批判过“师爷文化”。当时他的爷爷周起魁去世,家道开始中落。可为了维护“世家大门”的尊严,族人还守着陈规陋习,出入得讲排场,迎来送往要出礼,家中不得不举债充门面。
当时周恩来主持家务,隔三差五便要拿东西去典当,有一次他问母亲:“吃饭都揭不开锅,何故要举债给人磕头送礼呢?”
母亲陈氏回答:“人活一口气,你长大就知道了。”周恩来大呼:“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后来周恩来当了总理,第一件事就是破去陈规陋习。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三、1952年,周恩来与鲁迅的遗孀许广平见面,开口便叫“婶母”
周恩来与鲁迅同出自绍兴周氏。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周恩来生于1898年,不管从年龄来看,还是从绍兴周氏的族谱,鲁迅是周恩来的远房叔叔。
早年二人是互不相识,但有过不少缘分。1919年,周恩来在天津的南开学校读书,属于学生领袖。
当时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写出了《狂人日记》等经典作品,让周恩来佩服不已。
后来周恩来搞学生运动,专门去北京找鲁迅,请他为南开的学生们做一次演讲。可惜当时鲁迅临时有事,让弟弟周作人代替,两人就此错过。
后来红军长征,鲁迅一直很关心革命的情况。
1936年,长征结束,红军到达陕北。已经卧病在床的鲁迅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强打精神,拟了一封电报:
英勇的红军将士们,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国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想到你们浴血奋斗、百折不回的精神,半身不遂的人也会站起来笑!
信中“半身不遂”的人,指的正是病重的鲁迅自己,毛泽东和周恩来看到这份电报,也是由衷欣喜。
这时,中共派出冯雪峰前往上海建立秘密电台。临行前,周恩来专门嘱咐他联系鲁迅。等冯雪峰见到鲁迅,鲁迅第一句话就是:“可把你等来了!”
冯见鲁迅已经患病在床,不忍他操劳,便说明来意:推荐一个人,联系上海文艺界的地下工作。
冯雪峰和鲁迅两家人
鲁迅咳了两声,沉思许久说道:“安排人可以,但有个条件!帮我捎点东西给‘M君’‘Z君’。”
冯雪峰听后笑了,“M君”指毛泽东,“Z君”自然是周恩来。于是冯雪峰也在向延安运送物资时,递送了鲁迅的包裹。
毛泽东和周恩来听说鲁迅来了包裹,感到有些诧异,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后来打开包裹一看,两人哈哈大笑起来:竟是12条喷香四溢的美国火腿,还专门用盐泡过,精心制作。
包裹内还有一个小小的油纸包,里面是几本书,让周恩来红了眼眶。
里面有4本书,2本是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由鲁迅亲自编辑,样书的扉页写着:“请M君与Z君存正。”
另外2本,是方志敏在被捕期间写的《可爱的中国人》《清贫》的手稿,鲁迅已经审校完毕。
看到同志们的绝笔,毛泽东和周恩来怎能不悲怆伤心!听说鲁迅病重,周恩来想把他送到苏联治疗,马上安排人去接。
可鲁迅后来拒绝了,这让周恩来很疑惑,是为什么呢?
鲁迅理由是:我走了,敌人会说我畏罪潜逃,以后就无法回来了。周恩来理解了鲁迅的决心,只得默默祝福。
几个月后,鲁迅因病去世,延安为他降半旗致哀。
1938年,湖北各界为鲁迅逝世两周年举行纪念会,周恩来专门出席。
他在会上说:“我们应该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来怀念鲁迅先生。”
周恩来在数千人的纪念会上,首次公开了他与鲁迅的关系。他说:
“我想,大家都是诚意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我自己虽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在血统上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生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说罢,周恩来当着所有人的面,在鲁迅遗像前立下誓言:“只要和平有望,绝对要争取和平、民主、统一。”这番话震动了抗战时的武汉,也震撼了全国的军民。
后来每年的10月19日,只要周恩来有时间,都会去参加鲁迅的纪念活动。
直到1962年,鲁迅的遗孀许广平被请到中南海,周恩一见面,便叫小自己十几岁的许广平“婶母”。
许广平马上红了脸说道:“受不起受不起。”周恩来笑着说:“那些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亲人。”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亲戚虽然近,但免不了越走越远,有的亲人血缘很淡薄,却越走越近。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志向。
不论自己是何出身,也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们关心的,始终是自己心里的目标,那个想去的地方。
有道者必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