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16日,几名解放军战士按部就班地在辽宁太子河附近巡逻。
突然,一名身穿国民党军装的男人十分狼狈地从草丛里钻了出来。见状,解放军战士立刻围了上去,枪口直接对着这个看起来衣衫不整、满身泥泞,却是个实打实的国民党军官。
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国民党军官似乎并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如释重负般说到:“别开枪,别开枪,自己人,把我带到你们部队吧。”
几名战士面面相觑,虽然有些气恼此人的态度,但还是将他带到了连队。
没想到的是这名国民党军官还是什么都不肯说,其实主要是说了人家连长不一定信,像他们这种秘密身份的人,部队里除了一些高级将领,没人知道。
最后连长一合计,就将此人直接移送到了辽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的面前。
“我代号‘902’,是一名情报员,我叫赵炜。”
赵炜
作为老牌中共党员,吴瑞林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空口白牙的说辞,国民党谎称中共的人,这事他们没少干。
最后为了确定赵炜的身份,吴瑞林特意给中央情报组织领导人李克农打了电话,这才终于确认了赵炜的真实身份,确确实实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一名红色特工,这些年来一些在为组织内部输送传递情报,就连国民党陆军中将杜律明都在他手中吃瘪。
不仅如此,在第四次辽南战役和四平战役中,更是抓住时机为我党送出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可谓是功不可没。
李克农
几名解放军战士知道自己抓错了人,有些懊恼地挠挠头,得知赵炜的经历后,也是暗暗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
代号“902”
1919年赵炜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那一年正值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时,赵炜一家子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家境贫寒的他早早地就选择外出做学徒,在1939年也就是赵炜20岁的时候为了生计,考入了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成为了十六期第一大队的学员。
不仅如此,他还亲眼见到了一身中山装的蒋介石,在开学典礼上热情诚恳地演讲:“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们的兄弟姐妹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如此掏心窝子的话,赵炜也十分受用。不过等回头来看,这只不过是蒋介石收揽人心的一种方式而已。
1940年,已经熟练掌握射击、战略战术、测绘等学科知识的赵炜,佩戴着蒋介石赠送的中正剑成功毕业,只见剑身上面写着“不成功、便成仁,校长蒋中正赠”字样,对于初出茅庐的赵炜来说,要多威风有多威风,甚至走路的时候腰板都挺的格外直。
自打那时候起,怀揣着一颗报国之心的赵炜,迫切地想为国家为人民出一份力。不过似乎计划赶不上变化,之后赵炜的路并没有像他想得那么顺利。
等赵炜离开学校这个象牙塔,进入真正的国民党部队后,才发现国民党内部乌烟瘴气,仗势欺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眼红赵炜一骑绝尘的晋升之路。
这与赵炜内心抗日杀敌的想法简直是背道而驰,看不下去的赵炜甚至曾找到了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的学生总队长,想要与他商量对策。
没想到的是迎接赵炜的却是一顿破口大骂,总队长甚至觉得赵炜的行为十分“疯癫”,放着好好的大官不做,非要去战场上送死,着实不能理解赵炜的想法。
尽管如此,赵炜内心滚烫的救国思想并没有被浇灭,反而愈发旺盛。就在此时他遇到了老同学朱建国,此时的他在国民党参谋处工作。当然这只是朱建国表面上的身份,实际上他还有另一层身份——中共地下党员。
朱建国
朱建国所在的部门主要是针对共产党设立,所以他的书桌上会胡乱地堆积一些共产党手册,赵炜闲来无聊翻看,没想到却因为他这一举动改变了他日后的道路。
被共产党思想所影响的赵炜时不时地就会找朱建国聊民生、聊救国,后来随着两人逐渐深入了解,朱建国也被赵炜内心真实的想法所触动,随后在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当中,朱建国不仅告诉了赵炜他的中共地下党员身份,还将他引荐给了组织上的联络员王石坚。
赵炜本来是打算到延安闹革命的,不过在王石坚的劝说下,他还是决定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为我党搜集情报。
在离开前,王石坚特意将自己身上的伤疤及烙印给赵炜看,叮嘱道:“作为合格的地下工作者,宁死也不能轻易暴露我党的情报。”
肃然起敬的赵炜眼神坚定地看着王石坚,暗暗点头后悄悄离开了。紧接着,王石坚就将赵炜的情况汇报给了中央情报局的李克农,至此赵炜正式成为了一名我党地下情报人员,代号“902”。
杜律明被坑
自打见过王石坚后,赵炜一直在不显山不露水地为我党提供国民党内部情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交战日益频繁,国民党欲第四次进攻辽东时,杜律明特意制定了一份进攻计划“北攻南守,先南后北”,而担任主力进攻部队的则是赵炜的“老搭档”,也就是他曾任职的13军。
杜聿明
此时的赵炜主管机密室,同时还负责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的作战态势图。这边杜律明的计划一出来,赵炜就不动声色地获取了这份情报,随后经过接头人与赵炜的暗线操作,这份情报就被放到了中共中央情报局的桌子上。
不过虽有作战计划,却没具体作战时间,赵炜想进一步获取情报,于是就以找老同学叙旧的名义,“顺便”登上了13军的列车。
岂料当他俩聊得正欢时,军长石觉猛地出现在二人面前,大声呵斥赵炜,并将他赶下了火车。
官大一级压死人,情报已到手,赵炜倒不十分在意石觉的态度。不过回去后他也没闲着,立刻就起草了一封命令电报给石觉军长,要求他火速急行军占领兰山制高点。
这个石觉压根没想到这封电报可能有猫腻,带着部队就冲到了兰山脚下进行强攻。
要说兰山三面环山,典型的易守难攻,出口一旦被堵,就仿佛进入了布袋子般。然而东北民主联军早早地就在这里守株待兔,结果可想而知,13军大部被歼,只剩残部到处逃窜,就这样第四次进攻辽东的计划也随即宣告破产。
表面上看似是一个小参谋遭到训斥后,心有怨恨造成的如此荒唐之举,实际上这次胜利赵炜功不可没,这场战役在东北战场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国民党不得不从全面进攻转入全面防守,东北民主联军也取得了战略主动。
其实也是国民党内部混乱的机制给了赵炜机会,赵炜一个小小的参谋根本无法直接下达命令。
被蒋介石大骂一顿的杜律明,恼羞成怒后决定彻查,发现是赵炜起草的命令,但这是人家的本职工作,怪不到他头上。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道命令上有各个军营“大佬们”的签名,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杜律明要找茬,一大票人都要倒霉,谁让这些人都“眼不好使”,签字的时候都不看一下呢?
不过法不责众,杜律明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仅仅说了一句“该参应与申斥”,此后便不了了之了。
逃出生天
化险为夷的赵炜继续为我党秘密输送情报,然而他的卧底生涯却迎来了新的变故。
1947年9月,赵炜奉命前往北平,按照规定要将“东北防御计划”亲自交到蒋介石的手中。
当然在这之前他要将作战计划送出去,等他到接头人沈秉权的家里时,却意外发现了“警号”,此时的赵炜心里打鼓,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随后经过到处打听后,才得知沈秉权已经被捕的消息。而赵炜担心的是沈秉权处有一张他亲手绘制的军事地图,暴露的危险非常大,但赵炜依然选择坚定不移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依照命令飞往北平。
下飞机后,赵炜先是将情报送到了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随后就听说很多中共地下党员被捕的消息。
原来,当时北平中共情报站正经历最艰难的时期,一处秘密电台据点被国民党捣毁,情报人员李政宣叛变,144人地下工作者先后被捕,其中就包括赵炜的老朋友朱建国和他的领路人王石坚。
平时没少和朱建国打交道的赵炜自然成了国民党的怀疑对象,不过他们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采取秘密追查、跟踪赵炜的方式,放长线钓大鱼。
这边依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赵炜意识到情况不妙,秘密回了沈阳。
但是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里,而是跑到了未婚妻的家中,给自己的科长打电话探听虚实。而此时的科长得知赵炜的消息立刻带人赶了过去,而家里早已没了赵炜的踪迹。
原来,赵炜从与科长的交谈中已经发觉了不对,立刻从未婚妻的家中出来,坐车跑到了20里外的旧城区。
等他再次往未婚妻家里打电话时,发现接电话的是卢科长,才确认卢科长果然带人去了,赵炜直说自己不舒服出来看病了,随即挂了电话,叫了辆车跑到了浑河边上。
但浑河边有国民党军队把守,为了不让人发现,赵炜只好用草木遮挡,游到了对岸。但这并不代表赵炜安全了,相反这还是在国民党的区域内,想抓住一个人,并不困难,所以此时的赵炜不敢回头,也不敢停下来,稍有不慎,就会被追上。
经过几天几夜的赶路,赵炜早已疲惫不堪,满身泥泞不说,就连脚上都起了很多血泡。
好在他终于赶到了太子河附近,河的对岸就是解放区,赵炜终于看到了希望。
但好巧不巧的是遇到了几个国民党的守军,好在赵炜这几年没白混,上位者的气势还是有的,一顿吼就将几人唬住了,乖乖找了船夫,将赵炜护送到对岸。
到达对岸之后的赵炜遇到了几名解放军战士,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随后赵炜的身份被确认后,也一直在为我党事业做贡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身份才被公开。
像赵炜这样潜伏在地下的工作者还有很多,甚至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