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已经42岁的林彪,不仅是百万大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还同时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更是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的作战策略,而他自己对作战经验的总结更是多次印发到各个部队指导作战。

下面这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拍摄的时间正好是1949年秋季,百万大军四野解放湖南之时,林彪率军走在最前方,边走边回军礼,眼神坚定气场十足。



而他身后的五人同样迈着坚定的步伐,分为两排紧随其后。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何不是并排而行?这五位开国将军分别是谁?他们如何能成为林彪的左膀右臂呢?

首先,分为两排肯定是因为“官职”不一样,虽说当时并没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嚣张气焰,但内部也是有级别区分的。

第二排的两位明显要比第三排的三位地位高一些。

接着先来说说照片中左一的这位。他就是在1955年授上将军衔,素有“开国第一上将之称”的萧克大将军。



1949年5月萧克调任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之前是刘亚楼跟在林彪身边,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一职。不过由于作战需要加上刘亚楼本身能力过硬,4月份的时候就被调任到四野第14兵团,担任司令员一职。

其实早在井冈山时,萧克与林彪就是老熟人了,当时萧克跟着林彪冲锋陷阵,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萧克逐渐显露出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一路成长为智勇双全的骁将。就连后来的开国将军刘亚楼、刘忠、杨成武等都曾是他的部下。

参谋长一职在部队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司令员的左膀右臂,而林彪本身就对这个职务的要求非常高,之前东北民主联军的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萧劲光和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刘亚楼,都曾在苏联留学,军事教育绝对是拔尖儿的,而恰好萧克也是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

萧克在军事上的造诣就连林彪也是十分信服的,所以在他来到四野后,在他的协助下,四野先是横渡长江、进军中南,随后他又发挥自己的才干积极联络河南、湖南等民主人士,策划起义,为顺利解放武汉和湖南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又发动6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共歼灭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

这一番操作下来,不得不赞一句“参谋长霸气。”

接下来说说第二排的第二位战将,是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并在仅有的十名大将军中排名第五的谭政。



1946年1月谭政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本来跟在林彪身边的罗荣桓因病在北京治疗,刘亚楼又被派往前线打仗,东北野战军中的“四大巨头”林罗刘潭,只有谭政跟着林彪。

毛主席曾评价,“谭政——‘谈政’,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对当前党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和启迪。”

如此高的评价,不得不说“政治部主任同样霸气。”

以上两位都是第四野战军总部级别的,而第三排的三位比萧克和谭政低一级,他们都是第46军的军职干部。

首先,第三排最左边的这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军长詹才芳,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中将军衔。



1947年8月至1948年2月,詹才芳率领第九纵队在解放东北的战场上五战五捷,战后清算共歼灭国民党军队2.5万人,至此国民党占领解放军冀东的所有城镇被收复,同时也为冀东人民迎来了大解放。

1949年8月,詹才芳又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独自解放衡阳、衡山等11座县城,共歼灭敌军4.7万余人,国民党将领14人被捕。不得不说这也是位悍将。

接着照片中第三排左数第二位就是46军的政委李中权,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中权自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经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军政治委员、华北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务,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一位也就是第三排最右边的一位是46军的副军长杨梅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后的一个晚上,正值杨梅生带班值勤,当时毛主席要入场,杨梅生以陌生为由让毛主席在原地等候。杨梅生的营长陈浩听说后,立刻将毛主席接了进去。

这么个“乌龙”,毛主席也并没有因此责怪杨梅生,反而称赞他认真负责的精神。老将军一丝不苟的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

1954年9月,杨梅生担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1978年,这位老将军因病逝世,享年73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