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5年,毛泽东叼着烟斗,曾希圣低头伏案,手中的电报纸被揉成一团又展开。这时,敌军在乌江布下的铁桶阵让红军进退两难!
就在众人愁眉不展之际,曾希圣拍桌而起:“有了,就这样办!”于是,一场以假乱真的电报戏码上演,几十万敌军竟乖乖撤离,为红军赢得了转机。
这是一场智勇博弈,也是红军情报战史上最精彩的一笔。
湘江教训未冷,赤水危局再起
1935年初,红军在湘江一战后元气大伤,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的惨烈可谓前所未有,逃过一劫的红军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的生死抉择——向哪里突围?如何生存?这一切成了摆在领导人面前的头号难题。
蒋介石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围剿”红军的机会。这一次,他调集40多万国民党军队,把整个川黔边区围得水泄不通。
转入赤水地区后,红军再次被敌军合围,面临粮草匮乏、交通受阻的双重困境。此时的红军,已然被逼入绝境。
前有乌江天险,后有追兵紧逼,湘江一役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眼下却又面临着更加棘手的局面——乌江两岸布满了蒋介石的部队,枪炮如林,水路封锁得严丝合缝。
这一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站在地图前,分析敌我双方态势。敌人不仅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交通、通信设备都远胜于红军,而红军则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毛泽东看着眼前的地图陷入沉思,他深知,如果不能突破乌江封锁,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这时,作为红军情报部门负责人,曾希圣带领的军委二局已掌握大量敌军情报。
曾希圣对蒋介石的通信习惯有了深入研究,他敏锐地意识到,敌人此次围剿虽然人数众多,但蒋介石的指挥模式极为复杂且冗长,容易导致指令混乱。
二局截获的敌军密电中,反复提到周浑元、吴奇伟等国民党将领的调兵计划。这些线索,让曾希圣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曾希圣的灵感来源于敌人的弱点。蒋介石指挥部电报频繁,喜欢越级发号施令,这不仅增加了敌军内部的沟通成本,还使得下属部队对指令深信不疑。
如果此时发出一份“假电报”,模仿蒋介石的语气和格式,是否能制造混乱,从而调开乌江一带的敌军主力?
计划虽然大胆,却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假电被识破,不仅行动失败,还会暴露红军的侦察能力。但曾希圣深知,当前已经别无选择。
经过几天连续分析,曾希圣与二局成员对敌军的密码系统逐条解析,并模拟蒋介石的行文方式,精心拟定了一份假电。
电报内容指令周浑元、吴奇伟两部迅速向川南方向推进,调离乌江沿线的主力部队。假电最终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秘密渠道发送,二局人员则严密监控敌军电台,等待对方的反应。
很快,国民党军队果然“中计”。收到假电后,周、吴两部立刻行动,将主力部队调离乌江南北岸,使防守空虚。此时,红军终于迎来了渡江的契机。
乌江夜渡,风雨中突围
1935年3月20日深夜,贵州金沙县安底附近的乌江渡口,红军大部队开始渡河行动。河水湍急,河面宽阔,再加上雨夜能见度极低,这给渡河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红军战士们用仅有的小船,一批一批地渡过河去,靠的全是意志和力量。岸边的几位工兵战士挥汗如雨,他们用绳索稳住船体,确保渡河过程不被激流打翻。
当敌军察觉到异动时,红军大部队早已渡河成功。曾希圣率领的二局人员紧跟指挥部,继续监控敌人动态。根据截获的情报显示,敌军主力被假电调离后,防线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且尚未发觉真相。
乌江的成功突围,标志着红军战略反攻的开始。然而,红军并没有停留太久,而是迅速向川黔交界地带转移,以避开敌军可能的追击。
乌江渡口的胜利只是开端,红军仍然面临敌军的层层追击。毛泽东指挥红军采取灵活的运动战策略,以极快的行军速度不断转换阵地,使得敌军追击计划频频落空。
曾希圣和二局人员随行不断侦听,掌握敌军最新动态。正是有了这一情报系统的支持,红军能够提前预判敌军的行动,抢占有利地形。无论是夜间急行军还是白天的休整,每一步都在与时间和敌军赛跑。
四渡赤水,化险为夷
1935年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这一次,红军以佯动策略迷惑敌军,将主力部队向川南方向佯装推进,而实际目标是黔北。
国民党军队在追击过程中面对一连串迷惑战术误判了方向,错失了围堵红军的良机。战场上,机会一旦错失往往就不会再来了。
这一次的佯动策略完全建立在二局提供的情报基础上。敌军的通讯记录显示,他们一直在紧张地寻找红军主力,而红军早已通过灵活的转移,避开了敌军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的最后一役,在3月20日达到高潮。红军在最后一刻完成了部队调整,从川南向贵州方向突进,彻底摆脱了敌军的围堵。
这场战役不仅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经典战役,更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胜利。曾希圣的假电战术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红军突破重围的关键。
四渡赤水的精彩战役,是红军历史上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智慧的生动体现。在这一幕中,曾希圣的情报才智与毛泽东的指挥艺术交相辉映,最终书写了一段“弱者胜强”的辉煌篇章。
而乌江、赤水,一个又一个险境被逐一破解,这不仅是红军智慧与意志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伟大体现。四渡赤水,正是这一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参考资料:
曾希圣和他领导的军委二局,世纪风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