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停,我怕一停就是万丈深渊。”
“不敢休息,怕一休息就是万劫不复。”
一个女孩对着镜头边流泪,边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当记者去采访女孩的妈妈,知不知道女儿累时,妈妈的第一反应却是:
“年轻时候就是应该累一点。今天累了,睡一觉,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你躺平了,你就快乐了吗?”
当女孩提到自己小时候被质问“为什么只考了第三,而不是第一”时,妈妈却毫不在意:
“我不记得了,忘记了,忘记了……”
女儿强调“真的有”,她则一脸不屑地笑着说:
“如果有,那我就赖掉。”
一个满身疲惫和伤痕,一个毫不在意、鄙夷打压。
谁能想到,这竟是大网红李蠕蠕的日常呢?
被赞“全网无代餐”、有着2500万粉丝,月入百万的她,却依然难逃原生家庭之痛。
最近,网红李蠕蠕的抖音纪录片《生活闪亮时——蠕蠕想第一》,引发了很多讨论。
网友说,在她身上,看到了千万在中国式父母压迫下长大的孩子……
当记者来到李蠕蠕家时,她的父母在镜头面前大谈自己的育儿之道:
“我们从不骂她的,我们都是很民主的。”
李蠕蠕却低下头埋头吃饭,沉默不语。
当记者追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李蠕蠕时,她的妈妈才承认不仅骂过,还打过。
她边洗碗边笑着说:“对于真实的家庭来说,骂、打,不也很正常吗?讲不过她就得打,对不对?”
而她的爸爸则一副严父做派,不仅对女儿视频的流量非常在意,还会不停地指点江山。
当李蠕蠕因为童年创伤几次流泪时,他却对着镜头“诗意大发”,吟诵《将进酒》了。
整个纪录片只有短短十几分钟。
但仅仅这十几分钟,却让李蠕蠕几度情绪失控。
在外人看来,李蠕蠕的原生家庭可以说算是高配了。
妈妈是医院护理部的主任,爸爸是8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大学里做管理工作。
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平日在外人眼中也知书达理。
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不够优秀的”孩子动辄打骂,甚至说一些很难听的话。
有些话甚至难听到李蠕蠕都不想再复述。
李蠕蠕提到自己中学的时候想留长发,但妈妈不同意,骗她说学校不同意。
后来她才知道,学校根本没这样规定过。
如今提起来,李蠕蠕的妈妈才承认“是因为怕麻烦”。
她的妈妈撇过头去,一脸不屑。
李蠕蠕说,“小时候爸妈希望我是全班第一,全校第一,我做不到。所以我就希望,一直不要掉下去。”
而之所以选择做短视频,也是因为她觉得“这是自己唯一可以拿很高名次的赛道”。
在没做短视频前,李蠕蠕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
在学校时,她就拼命想证明自己能得第一。
只要有主持人比赛,她就会报名参加,毕业后也如愿进入了电视台工作。
她当过主持人,也做过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却在台里评选年年最后一名。
这让她很有挫败感。
2015年,李蠕蠕鼓起勇气,参加了《奇葩说》第二季。
她以“前男友出轨劈腿”为选题开场,可惜,初出茅庐的她未能把握好尺度。
缺乏深度的内容,让李蠕蠕成了网友眼中想红却没实力的“花瓶”。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参加奇葩说,李蠕蠕还被台里的同事给偷偷举报了。
灰头土脸她只能干回了记者的老本行。
但李蠕蠕却并不死心。
2019年,她发布了一条“模仿TVB腔”的视频突然走红,让她看到了做自媒体的希望。
从小就热爱模仿的的李蠕蠕,在配音赛道如鱼得水,日剧腔,琼瑶腔,译制腔……各种花样手到擒来。
但这些已经不足以满足李蠕蠕的戏瘾,于是,就有了更火的“销冠系列”
小施手段,就能把农村路边滞销的橘子给推销出去;
懂得观察走近门店的人,就能轻松把奢侈品给卖出去。
有趣的剧情,有脑子的销售思路,又让她的视频大火了一把。
随后,她闯入了变装赛道
她模仿过不同国家的环球小姐;
不同年代的婚礼;
还有各类明星:
昆汀镜头下的刘玉玲,高还原度王炸翻全场;
还有最近的“造梗王”向佐,李蠕蠕惟妙惟肖的模仿还引得本尊现身。
最开始时,李蠕蠕不仅一个人撑起一部短剧,还要一个人揽下一个团队的活。
从选题、写稿,到拍摄、剪辑,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为了拍好视频,她付出了很多旁人不知道的努力:
比如为了掌握销冠的销售套路,她硬是逼自己读了十几本销售管理类的书籍;
为了视频中一两秒的露出画面,她练习佤族甩头舞练到脖子扭伤。
即便已经是“全网无代餐”的存在,但李蠕蠕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纪录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是,李蠕蠕的爸爸为了在镜头前表现女儿的优秀,夸赞她这次的视频数据还不错。
李蠕蠕却连连摇头,她依然在否定自己:
“一般,真的很一般。”
这个下意识的举动,再次认证了那句话:
孩子总是执着地相信,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她最爱的人。
当受到来自父母的打击后,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而是停止爱自己。
长期以往,就落下习惯自我否定的烙印。
在李蠕蠕的视频里,有一期让我印象很是深刻:
那一期的主题叫“是什么让妈妈不再爱美”:
20年前我们的母亲,爱美,爱折腾,爱自己,她说:“把自己打扮好了,心情才会好啊。”
可自从结婚生子后,妈妈收起了不便的高跟鞋,换上了朴素的外衣。
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视频的最后,李蠕蠕扮演的女儿为母亲画上精致的妆容,换一身粉白的衣服:
“妈妈,还是那个美丽的模样。”
看,有些孩子可以在成年后共情父母的不易,可很多父母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到共情孩子。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却并不在意她累不累。
最无奈的是,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他们从小也是被忽视、被打压长大的。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自己都从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再给予我们一次。
或许李蠕蠕也知道,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是一种虚妄,就她最后说的那段话:
“很多人不仅仅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我觉得更多是希望,让父母理解自己吧。”
“但是其实,也许真的没有办法理解。”
也许与原生家庭的伤痛实现切割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再抱有期待。
不再试图从父母身上寻求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自己爱自己,告诉自己:
放轻松,其实你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
#写在后面
毕淑敏曾写过一段话:
小孩的内驱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爱的能量驱动,和自己擅长的事形成了良性滋养。
另一种,就是被恐惧的能量驱动,ta最终也可能成功,但很难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快乐,随时担心着下一刻就失去。
很明显李蠕蠕属于后者。
而我们生活中像李蠕蠕这样的孩子大有人在。
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知名导演姜文。
他曾在谈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时,讲到一件小事:
考上中戏后他高兴地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母亲却只说了句:
“你还有一盆衣服没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给她买房子,尽力讨好她,母亲去世后,他依然心结深重:
“我老想着,我为什么和她处不好呢?”
也许母亲是爱他的,可是母亲却总是吝啬表达爱与赞扬。
在一个人小的时候,适当的严格可以帮助他戒骄戒躁。
但如果一直用“为你好”的方式长久打压,则让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
特别是当一个人已经成年,却依然被父母控制,那么留给ta的只有自卑与恐惧。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少一些李蠕蠕吧。
你如何看待李蠕蠕的纪录片呢?对于被打压长大的孩子,你又有什么想表达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谈谈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