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出增速改善,采购量与库存量均相应上升,企业信心有所改善,但用工收缩率接近五年最大,且平均销售价格创2023年7月后最大降幅。
2月3日周一,标普全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1,较前值50.5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荣枯线水平之上,景气度连续第四个月保持扩张。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为3个月来首次降至收缩区间。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评论称:
总体而言,1月,制造业供求增速加快,物流运转流畅,企业主动回补库存,购买量继续增加。挑战则主要来自就业的大幅收缩、外需不振、价格水平低迷。新订单继续增加,新出口订单收缩
2024年9月起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增量政策落地显效,助推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新的一年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效果或边际放缓。
海外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出口环境或有所恶化,将是中国经济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宏观经济政策对此应做好充分准备,并根据客观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能力意愿有待提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应是政策着力重点。我们还注意到,2024年新出生人口数量仍位于低位,相关补助激励措施亦应尽快响应。
制造业保持扩张,但新订单量与产量的增速改善,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陷入收缩。
具体来看,2025年伊始,中国制造业产量连续第十五个月保持增长,并且增速超过去年12月。新订单也有相同表现,据调查样本企业反映,月内基础需求改善,加上企业努力促销,推动新订单量上升,支撑生产扩张。部分企业还表示,客户着意加大储备,这也对新业务量的增长构成支撑。不过,1月份新订单增长主要来自内需改善,出口订单反而有轻微收缩。
企业信心改善,但对用工仍然谨慎
1月,随着需求向好,企业预期加大业务拓展力度,扶持政策也有望出台,中国制造业界在年初信心改善,产出预期进一步增长。不过,相比长期均值,当月乐观度仍然偏低,业界担心美国关税威胁将继续拖累贸易前景。生产经营预期指数维持在扩张区间并略低于指数长期均值。
对增长前景的忧虑,也影响到企业的用工抉择,1月份用工降幅为2020年2月后最显著。降成本仍是制造业企业的优先选项,面对离职空缺,企业补充员工动力不强。制造业就业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并录得2020年3月以来新低,其中消费品企业就业收缩最为明显。
用工减少而新订单增加,导致中国制造业的积压业务量连续第四个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