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冠华

昆仑山的壮丽景象,尽显古老传说的神秘色彩;“海浪般翻涌”的两军对战,呈现中式美学的东方韵味;“降龙十八掌”武功对决,彰显侠文化的独特魅力……

蛇年春节过半,大银幕掀起“中国风”热潮。《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影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现代观念激活古老故事,引发观众共情、共鸣,助推春节档电影市场持续火热。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片方供图

“中国风”带来独特审美体验

“传统神话武侠故事蕴含着民族精神,唤起浓烈的民族情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中国风’带动票房节节攀升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五千多年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作为根植传统文化的电影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制作上持续升级,以精彩特效为观众呈现瑰丽的神话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哪吒之魔童闹海》开篇音乐选用埙等中国民族乐器来打造“东方神话”氛围感,角色铠甲、武器的设计充分融合真实历史文物、传统绘画;令观众惊叹的“洪流对战”场面,游曳的鱼群、漂浮的烟云、迁徙的鸟群都化作洪流的一份,不仅呈现出中国古典韵律感,也营造出两军对垒、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据创作团队介绍,“洪流对战”是制作难度最大的一场视效:要呈现两军对战像“海浪一样翻涌”的视觉效果。“这场‘洪流对战’从色彩、构图、风格上富有中国特色,在影院这个空间里,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中国风’的独特魅力。”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说。

“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家住北京的乔女士,对《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邓婵玉渡河这场戏印象深刻,“这段配乐用古典旋律演绎‘风’,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诗经》。”

导演乌尔善对这段配乐记忆犹新。他表示,团队请历史顾问模仿《诗经》的风格创作了歌词,尝试还原《诗经》吟唱,“只有第一句‘有女怀春’出自《诗经》,但我觉得这种语感非常美。希望我们的音乐形态能够帮助观众进入到上古的神话世界。”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片方供图

“中国风”深耕传统链接当下

“没想到,我在哪吒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谈及《哪吒之魔童闹海》,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崔先生有些感慨,“做忠于内心的选择,未来的路还要自己努力去闯!”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是影视作品改编的“富矿”。《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深耕传统文化、积极链接大众,对古老传说进行具有现代意识的改写,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哪吒的形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传统神话故事基础上,引入了年轻一代成长的主题。哪吒不再仅仅是神话里的叛逆少年,更是现代社会追梦者的化身。正如导演饺子所说:“希望给正奔跑在自己理想道路上的人们以鼓励、希望、温暖和力量。其实哪吒是我们每个人,即使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也能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

这两天,《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女将军邓婵玉火爆“出圈”,其飒爽英姿收获了不少好评。导演乌尔善透露,邓婵玉的形象融合了商朝女战神妇好的神韵,“我们想重新塑造一位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形象,她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信仰的价值”——这正是当下观众喜欢的邓婵玉形象:不被陈旧观念束缚,勇敢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此外,《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也积极探寻文化共鸣,让古老武侠情怀焕发新活力。从“普通青年”到“侠之大者”,在郭靖的成长道路上,无论前路如何曲折,他始终保持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份信念感触动人心,引领观众去深思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风’激发了观众与银幕故事的共情、共鸣。”皇甫宜川表示,“只有在传统故事基础上赋予角色与故事新的内涵,挖掘与当代社会相契合的主题、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影片才能打动更多观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