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下)

3.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俄国广大人民对农奴制度的反抗情绪更加强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震撼了沙皇统治。亚历山大二世已看到王朝覆灭的危险,他承认农奴制迟早要废除,并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所以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很不成熟,也无力领导革命推翻农奴制度。


1857年1月3日,沙皇召开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以后又在欧俄各州成立了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州委员会,拟定改革方案。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这个法令包括《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为主的17个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给予农奴以人身自由。法令规定,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利,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有权从事一切工商活动和订立契约、诉讼。但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劳役,并没有立即完全取消。农民获得份地和份地的赎取条件。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分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对份地,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所有权在法律上仍属于地主;在存在村社的地区,农民不得单独与地主签订赎取份地合同,在赎取份地之前农民使用份地,要负担"临时义务"。宅旁园地交60卢布赎金,可随时取得;份地须经地主同意,交一定高额赎金方可取得,农民先交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农民可在49年内向政府偿还本息。份地数量,因地而异,规定了最高和最低的定额,农民份地额超过最高标准时,地主可以"割地"。这条规定使地主有了掠夺农民份地的借口。据统计,地主割去了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关于改革后的农村统治形式。旧有的农民村社被保留,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由当地地主任调停官,并监督村社的秩序和安全。为了便于统治改革后的农民,在原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保制,农民未经允许不得随便到外地谋生。在名义上,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管理村社,但实权操在政府官吏和地主调停官手中。


俄国的这次改革是逐步推进的。首先在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在1863年和1866年又根据2月19日法令的原则解放了皇庄农奴和国有农奴;1864年进行了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1874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此外,还推行了关于国民教育、书刊检查、财政预算和城市自治的一些新措施。总之,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变。

1864年和1870年俄国先后颁布了地方自治机构法规及市政自治法规,各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城市建立了在财产资格基础上选举产生的杜马(意即代表大会)和自治局。在地方自治机构中,代表选举资格以拥有土地多少为基础,因此贵族仍占优势,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有代表参加;在城市自治机构中,富裕资产阶级拥有大部分选举权,大多数城市居民无权参加选举。所以,它实质是资产阶级地方代议机关。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职权只是管理经济、卫生保健和部分国民教育等问题。

1864年司法改革的内容是:建立代表各阶层的法院,建立公开的诉讼程序,法院受理刑事案件须有陪审人参加,建立律师制度等。在实行资产阶级原则方面,司法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相比是比较彻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是地主式的资产阶级演进,也可能是农民式的资产阶级演进。由于革命力量不够成熟,在俄国历史上没能出现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演进,而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地主式的资产阶级演进,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最为典型。

1861年的改革,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富有积极作用的,它是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开辟了整个俄国"欧化"的新时期。农奴制的废除,使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有了来源,以赎金方式从农民身上掠夺的近20亿卢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资金。可见这次改革是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重要一步。据统计,19世纪60-90年代,俄国工业产量增加7倍。1861年以后,俄国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社会转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接近工业发达国家。

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后俄国开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使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前进了一步。

这次改革,在"解放农奴"的口号下,对农民又一次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在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触动,在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俄国。广大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障碍。因此,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仍然面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直到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才完成。



4.沙皇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

在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继续实行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世纪其侵略扩张方向之一是向南吞并土耳其,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把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变成"沙皇格勒"。在1828-1829年对土耳其的战争中,沙俄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的大片土地。但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被迫退出比萨拉比亚。

与此同时,沙俄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54-1857年,沙俄以防卫英、法为借口,悍然违反《尼布楚条约》,4次闯入中国黑龙江一带,屯兵筑垒。在枪炮威逼下,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同意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又侵吞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又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部的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1881年沙俄还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以及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沙俄总共强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

19世纪中叶,沙俄完成了对中亚细亚的征服。19世纪前半期,中亚细亚有三个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还有半独立的白克领地和许多独立的部落。1864年俄军入侵中亚,翌年占领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被迫并入俄国版图,成立了土尔克斯坦总督领地,以塔什干为首府。1873年沙俄又入侵希瓦汗国,签订了希瓦为俄藩属的条约。

沙俄在中亚细亚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把中亚细亚变成了俄国的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供应地。当地手工业受到俄国工业的排挤而日趋衰落,人民生活也相当困苦。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