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的高尔夫球场结束一场球赛后,签署了三份震动全球的关税命令。将矛头对准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标志着“美国优先”战略的强势回归。然而,令特朗普始料未及的是,关税大棒挥下的第一天,传统盟友的激烈反扑与中方的反击,让这场贸易战迅速演变为一场多边混战,全球供应链的裂痕正在加速蔓延。


根据白宫披露的文件,加拿大和墨西哥作为北美自贸协定(USMCA)的核心伙伴,被施以25%的惩罚性关税,而中国则面临10%的关税壁垒。这种差异化税率的设计,暗含特朗普团队对三国“责任”的界定——加墨因“未能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和“放任非法移民越境”被归为“直接责任方”,而中国则被贴上“长期不公平贸易”的标签。

不过,这份看似“一刀切”的关税清单中,却藏着一个关键例外:加拿大输美原油仅被加征10%的关税。这一“特赦”背后是美国能源安全的现实考量。2023年,美国从加拿大进口了价值1037亿美元的原油,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62%。若对加拿大能源全面施加25%关税,美国本土汽油价格可能在一周内飙升30%,直接冲击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坦言:“我们可以在圣诞装饰灯上强硬,但不能在加油站里冒险。”

新关税政策将于2月4日正式生效,白宫宣称“没有任何商品能豁免”,从汽车零部件到智能手机配件均被纳入打击范围。三国输美商品总值超过1.2万亿美元,若算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将是21世纪规模最大的单边贸易制裁。而特朗普的警告更添火药味——“任何国家的报复都将招致更严厉的反制”,这种“以战逼和”的策略,显然低估了对手的反击决心。


加拿大打响“反美第一枪”,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大卫·伊比在政策生效后24小时内宣布,立即禁止全省公共机构采购美国酒类产品,并下架所有在售的波本威士忌和加州葡萄酒。

加拿大的反击策略正在向“去美国化”倾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宣布将对外贸易重心转向亚太,计划在三年内将对华出口占比从目前的18%提升至30%;阿尔伯塔省能源部长透露,正与中资企业洽谈原油管道的扩建计划。这些动向暗示着北美自贸区的离心力正在增强,而中国可能成为加拿大分散风险的关键支点。

相较于加拿大的“闪电战”,中国的反击更显系统性与战略纵深。商务部在2月2日凌晨发表声明,宣布就美国违反世贸规则的行为提起诉讼,这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第27次对美发起法律挑战,而历史胜诉率高达82%。法律战背后,一套“非对称反制”组合拳正在展开: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反制清单将聚焦大豆、玉米、生猪等农产品,精准打击艾奥瓦、北卡罗来纳等农业州。2018年贸易战的教训记忆犹新,当时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导致美国农场主损失超12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中期选举的摇摆州选情。


特朗普的关税新政正在引发超越北美大陆的连锁反应。欧盟宣布启动《外国补贴条例》调查,剑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新能源产业补贴;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警告:“单边主义正在摧毁WTO体系。”在亚太地区,CPTPP成员国加速扩容谈判,韩国和英国的加入申请或将在年内获批,形成抗衡美国的经济联盟。

然而,经济学家警告,若关税战持续至2024年底,美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通胀率或反弹至6.5%,消费者每年多支出1270美元,95万个就业岗位面临消失风险。当加拿大港口堆积起滞销的杰克丹尼威士忌,墨西哥农田里美国玉米的价格标签被撕下,中国外贸企业的集装箱转向东南亚航线,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全球化退潮的悲怆图景。特朗普的关税新政,或许正在亲手拆解自己曾经倡导的“美国繁荣”,而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浪潮,已不可逆转地奔涌向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