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唐代水月观音画像
唐代末期~五代初期
由画面上可见,在千手观音像下方右侧的题记中,可以辨识出这尊菩萨是“水月观音菩萨”。他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以“如意坐”的姿势悠闲地坐在水中的一块岩石上,水中长满莲花,他的左脚踏在其中一朵莲花上,在他的背后有片茂密的竹林,这景象使人想到观音就在他神圣的岛屿家乡—普陀洛迦。虽然佛经中的普陀洛迦岛是在印度南方的海上,但五代时的中国人却认为普陀洛迦就是在浙江外海的普陀岛。这个新图像最独特的特色,无疑是包围着菩萨像满月的祥光。对敦煌的画家们而言,水月观音是平易通俗的主题,在完整的敦煌石窟壁画目录中,水月观音占了十五幅,其中六幅完成于十世纪,其他的则完成于十一至十三世纪。学者搜集到更多的例子,数量超过三十幅。然而,这些形象可能创作于八、九世纪。画家们在这种形象的创作上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相传,最早绘画水月观音的人是唐代的画家周昉(740—800)。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录》卷十有周昉在长安胜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画中绘一转圆月把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一片竹林,构图很接近前面的画作。可惜这幅画作已失传,但却很可能是后来绘画者或雕刻者创作水月观音形象的根据。从周昉的画来推测,水月观音流行时代应该在西元八世纪中叶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