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辰

于蕾到底是什么来头啊?怎么今年春晚导演又是她?”

相信有很多人一定纳闷过。

春晚作为全国人民的一道大餐,可谓众口难调。

有人说于蕾热爱流量,一场春晚下来泛娱乐化,小品类节目乏味,也有人说她导演的歌舞曲艺类节目还不错,总之,围绕她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

当然,观众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让她执掌了这么多年春晚?



于蕾与春晚结缘,最应该感谢的是她的贵人哈文

2003年,央视有一档节目《非常6+1》需要人手,恰好刚入台一年的于蕾被选上。



在这个团队,于蕾遇到了她的贵人哈文,也可以说她是由哈文一手带出。

两人由此节目开始,一起共同并肩作战数年,对这个节目以及此后合作的节目,都可谓呕心沥血。

自从进入央视,于蕾非常拼命,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

在各个环节都亲自实践,有时为了拍摄10分钟短片,甚至拍摄300分钟素材。

于蕾的功底无疑是深厚的,做事也是相当认真,为了拍好节目《国家宝藏》,由她主导的团队开了4000多小时会议,还走了数万公里调研路。



拍摄期长达三个月,几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就为了做好每个细节。紧抓质量的效果出奇得好,节目一播出评分就破9,还掀起了一波全民逛博物馆潮。

于蕾不仅满腹才华而且一步一个脚印,不走捷径。

她坚信:“把最美的青春留在荧屏背后,把坚实的步伐留在文化自信的征程上。”

就这样于蕾积淀了几年,2011年除夕,她的职业生涯迎来了转折。

由她亲自执掌长达8小时直播的《喜到福到好运到——春晚倒计时》惊艳了所有人,为之后的导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正式执导春晚前,于蕾的工作是为春晚撰稿。

2011年5月,于蕾协助哈文策划召开春晚座谈会,几场座谈会留下来约10万字会议纪,要由她精缩成8000字宝典。

不久,哈文被任命为2012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在组建团队时,哈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于蕾。



于是,从2012年到2015年,于蕾一直担任春晚总撰稿总体设计,也逐渐掌握了春晚的脉搏。

2021年,于蕾开始成为央视春晚的副总导演,并于次年开始接连四年成为总导演。



关于于蕾打造的春晚,大家众说纷纭,连于蕾本人也说,春晚这道菜实在是很难做,有时甚至会吃力不讨好。

有人大吐苦水说,“于蕾凭一己之力打破春晚本来的意义。”

春晚应该是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看着通俗易懂的节目,简单快乐地大笑,而现在却有种罚看教育片的痛苦,还要去看每个节目背后隐藏的说教大道理。

有人甚至说,“中国是缺少人才吗,为什么就不能换个导演?语言类节目短促不说,好多小品都戛然而止,语言类作为重头戏竟然没有丝毫亮点,可以说异常乏味。”

还有人甚至挖出哈文,批起哈文起来,“难怪春晚这么难看,原来是出自哈文团队,哈文和于蕾只会自我陶醉和浮于表面的创新,看起来花里胡哨别出心裁,实则越来越不接地气,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关键是她俩用自己的话语权磨灭国人的习俗,改变文化的基因。”



而也有观众肯定于蕾的努力和不易,说起春晚,“只有最早期的几届春晚不被骂,那时全国文娱非常匮乏,没有几户人家有电视,只要电视播放的大家都爱看,现在想让春晚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几乎不太可能,导演真的是尽力了,怎么做都不是,其实春晚节目大部分真的都是精品。”

毕竟现在的节目众多观众已经审美疲劳,更何况在于蕾执导下,很多节目也成功出圈。

于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观众对我们宽容一点,我们已经很努力了。”

于蕾认为春晚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个体,但一定会努力,让更多观众在春晚找到自己情感释放点,或者是找到自己共情的链接。



哪怕这些感动共情只是一点点,但无数个一点点聚在一起就是巨大的能量。

关于春晚的争议和讨论,近些年一直没有断过,有人建议重新换导演,有人建议重播之前的经典春晚合集,有人建议干脆停播春晚。

作为观众的你怎么看,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