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期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友好姿态。在上个月和本月中旬,他两次主动提出访华请求,试图推动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自石破茂政府上台以来,其外交政策明显趋向“务实化”,尤其是在对华关系上,他希望通过加强双边合作,促使中国解除对日本海产品的进口限制,从而缓解两国在贸易领域的紧张局势。



然而,石破茂的这一系列举动却引发了日本国内“对华强硬派”的担忧。特别是在他取消原定访问美国的计划,转而将重心放在访华行程上时,这种疑虑进一步加剧。强硬派担心,如果日本在与中国走近的过程中得罪了特朗普政府,可能会招致美国的报复性关税,使日本成为下一个贸易战的受害者。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石破茂的对华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小的阻力。

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正式上任,美日关系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特朗普多次公开质疑《美日安保条约》的公平性,认为美国在条约中承担了过多责任。此外,他在对日本汽车征收关税、驻日美军费用分摊以及阻止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等问题上,也表现出强硬立场。这些举动,不仅让日本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也让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分析认为,日本可能正在利用中国作为筹码向特朗普施压。如果美国选择放弃日本,日本可能会迅速转向中国,从而让特朗普在亚太地区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这种战略博弈的背后,反映了日本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心态。

1月28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如何处理对华关系”这一关键问题。他强调,自己的任期目标是与中国加强沟通,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并致力于构建“具有建设性且稳定的双边关系”。石破茂还指出,中日两国需要“增加合作与协作”,而日本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将建立在“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之上。这一说法非常特殊,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



与前任岸田文雄政府强调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同,石破茂提出的“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其内涵和指向显然更加明确和深远。这一微妙的变化,或许预示着日本对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与深化。

石破茂在就任日本首相之初便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应与中国适度加强合作。这一理念的形成,既源于他对岸田文雄时期日本封闭经济政策的反思,也基于他对日本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判断。拜登政府曾多次试图拉拢日本介入台海问题,但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显著提升,日本的军事劣势日益凸显。面对这一现实,日本开始调整策略,试图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缓解自身面临的军事压力,同时在中美博弈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石破茂领导的政府在自民党内部属于少数派,政治实力相对薄弱。2024年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未能赢得过半席位,这使得石破茂在执政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不得不依赖反对党的支持来通过预算和其他重要法案。在此背景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石破茂提升国内支持率、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如果他能在外交领域取得突破,成功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将为其积累更多政治资本,增强执政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石破茂在对外政策中刻意避免使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一表述,因为这一概念本质上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秩序体系,要求日本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石破茂选择强调“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不仅是对美国主导秩序的一种疏离,也体现了日本试图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战略意图。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日本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以及对自身外交定位的重新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