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传来喜讯,5天破30亿。

首先恭喜《魔童闹海》有个好成绩,我很喜欢它,并且推荐朋友去看了。

好作品,值得更多的人买票。

其次,5天破30亿,《哪吒》会拉高国内票房第一的天花板。

这个天花板,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最后,我想重点聊聊,春节档对电影市场的影响力。

先说观点,大爆款对春节档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新趋势:从2018年开始,春节档冠军容易成为年冠,即便没有成年冠,也会成亚冠(2020年没有春节档)。

不能只凭感觉,举例证明。

2018年的《红海行动》、2022年的《长津湖之水门桥》、2023年的《满江红》,2024年的《热辣滚烫》。它们都是年度冠军。

25年春节档的《魔童闹海》也能成为年度冠军。五天破30亿,只是它的中转站,它有望破60亿。



而2019年的春冠是《流浪地球》,同年年度亚军(年冠是《魔童降世》)。2021年春冠是《你好,李焕英》,同年年度亚军(年冠是《长津湖》)。

春节档票房冠军容易成为年冠,是春节档成为全年第一大票仓的必然——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我看了下票房数据,发现春节档是在2018年正式成为第一大票仓的。

2018年,春节档票房高达57亿,而同年的暑期档票房是173亿,虽然后者票房更高,春节档7天票房占全年近10%春节档,其吸金能力堪称全年最强档期(在2017年,春节档还只有38亿)。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春节档在2018年成为第一大票仓?

有个原因是,从2015年后,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开始遍地开花,春节期间大量返乡人群带动观影热潮,三四线城市对票房的贡献率也水涨船高。

就在去年,我所在的三四线城市的一家影院,票房产出竟然能从一百多名杀到前十。今年我去那家影院,大年初一八九点钟,影院已经有人潮汹涌的气象了。

我看最早场的《哪吒》,上座率不低于90%,而我当时为了最早看到《哪吒》,买票时发现只剩第一排了。

春节档越来越强,这是好事情。但暑期档和国庆档却相对黯淡,很不好。

就以2024年为例,贡献榜前五强 ,四部来自春节档,只有《抓娃娃》来自暑期档。



今年年初,我在做年度票房总结时,看到有媒体报喜,喜剧片产出126亿,占比全年总票房36%,喜剧片成票房主力。

这,真会丧事喜办啊。

我在当时吐槽,与其说这是喜剧片的胜利,不如是春节档的胜利。

喜剧片的强大,可以说是春节档打出来的。

春节是个主动喜庆的节日,合家欢是众生所需,谁能让观众在春节笑出来,谁就更容易出圈。

像24年春节档《我们一起摇太阳》,尽管有喜剧元素,但因为主角是绝症患者,口碑再硬,它也难以出圈。

有理由相信,只要春节档的地位越高,其他档期低迷,今年的喜剧片对票房的贡献会更大。

我们就按25年总票房600亿来算,一部《魔童闹海》至少占了10%。



我担心的是,春节档越来越能打,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春节档的周期太短,容纳的影片数量远远低于暑期档。即便25年春节档,将票房大盘达到100亿,其他档期不能打,电影行业依旧很难良性发展。

陈思诚就提到过中国电影的票房红线,“如果票房红线达不到480亿,中国70%的影院是要关门的”。

另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电影了。

灯塔专业版数据表明,2019年至2024年间,24岁以下观众的观影频率和消费金额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在购票观众年龄画像中的占比从 2019 年的 37.9%下降至2024年的21%。



观影人次流失,年轻观众没有培养成观影习惯,即便25年春节档能完成100个小目标的话,剩下的三百多天能完成380亿的票房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2024年春节档是80.51亿,创历史最高,而2024年的总票房是425亿,三百多天卖不到380亿。

目前的中国电影,太依赖春节档了。

《魔童闹海》有个好票房,当然是好事情。24年的电影市场太冷清,25年春节档有个好成绩,也能让影院多一口气,电影行业多一点希望。

但暑期档的萎缩,国庆档的低迷,贺岁档的存在感越来越低,这些档期的被边缘化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只有一个春节档,救不了中国电影。

就像24年春节档拿下80亿票房,然而全年总票房只有425亿。

我不希望25年也这样!



中国电影需要春节档,也需要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除此之外,其他小档期和非档期也很重要。

我们在庆祝春节档旗开得胜的时候,恭喜《哪吒》《唐探》们再创佳绩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支持其他口碑不俗的类型片。

一超多强,好过一枝独秀。

当然,电影市场要想繁荣,不能只靠观众的热情,电影人也要交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用好作品回馈观众,让观众的钱花得值,才是电影行业的生存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