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翻看历史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许多地方都有弃老的习俗。所谓弃老,顾名思义,指的是人到一定年纪后就将其扔到一个地方自生自灭。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的就是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们会将70岁的老人扔到山上放任其死亡,该电影还获得了金棕榈奖。
弃老不仅出现在日本,民俗专家在中国湖北发现了寄死窑,老人60岁就会被儿女关进窑洞不给饭吃,直到对方活活饿死。
湖北多地发现寄死窑,老人年过六十会被儿女关进洞里
2001年,中国一位民俗学家在湖北武当山周围发现了大量隐藏于灌木丛中的窑洞,窑洞的面积非常狭小,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大小。很明显这根本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
山西、陕西等黄土高原一带也有窑洞。这些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面积很大,能够容下全家十几口的人共同生活。
武当山发现的这些破旧的窑洞门口也非常的狭窄,都是在半山上,人迹罕至。有些窑洞的入口被杂草和树木遮挡,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更让民俗专家意外的是,除了武当山周围有这些窑洞之外,在十堰丹江口一个小镇子同样也出现了窑洞。
这些窑洞无一例外,都开凿在半山腰上,山下边是一个叫做西河村的小村子。这些窑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对成对的出现,是典型的两眼窑洞。
它们形状规则整齐,最大的窑洞高约80厘米,宽50厘米,深度约为2米左右。进入窑洞中会发现里面没有任何生活过的痕迹,也没有家具,里面非常潮湿,有一股难闻的霉味。
有人曾经好奇地走进这些窑洞,发现洞内平平整整,一看就是人工开凿的。窑洞内刚好可以容下一个成年人可以轻松躺下或者蹲下。据当地村民介绍,两眼窑洞大一点的是给男子用的,小点的是给女子用的。
距离西河村不远的吕家村也有类似的窑洞,两个村子的窑洞数量加起来大约有40多个。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道这些窑洞是什么时候开凿的,但他们能确定的是在自己很小的就已经存在了。
有人告诉民俗专家,这些窑洞叫寄死窑。以前医疗水平低下,人的寿命只有三四十岁,活到60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
绝大多数老人到这个时候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会再为家庭和儿女产生价值,但是这些老人又需要吃饭,于是他们便被视作是家庭的负担。
子女们会提前给老人修建好坟墓,选好棺材。等老人过了60岁生日就会被儿孙背到窑洞中。
低矮的窑洞里只有一张可以容身的土炕,没有灶火,更没有锅碗瓢盆和粮食,进了这里就是活活等死。儿女们为了防止老人跑出来还会将窑洞口封死,只留下一个很小的缺口。
按照习俗,前三天子女们会来到窑洞给老人送饭,从第4天开始一天比一天少,直到最后一口粮食都没有。
晒不到太阳,没有充足的光线,没有粮食没有水源,老人们唯一的下场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饿死。
人类社会广泛存在弃老习俗,生产力低下成主要原因
无论是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的弃老行为还是在湖北发现的寄死窑,归根结底就是失去劳动力的老人被拒绝进行赡养义务。中国、朝鲜、日本、韩国都曾经广泛存在气老的习俗。
朝鲜半岛有名的高丽葬同样如此。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子女就会用藤椅将父母背上高山遗弃掉,老人死亡之后,子女再去帮老人收尸安葬,这种弃养老人的行为不仅仅在亚洲。
100多年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非洲原始部落进行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部落中一些年老体弱的妇女扔到沙漠或者是大草原上,要么饿死,要么被野兽吃掉。
达尔文对于这个现象感到惊讶,部落酋长解释:妇女年老了不会生孩子,还要浪费粮食。留着她们干什么?
达尔文还发现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如果是酋长或者是部落中比较有地位的男性,即便到了老年也不用担被弃养,依然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由此可见,弃老的行为大多数都发生在生产水平落后的时代或者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春秋时期,我国对于老人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弃老行为逐渐为社会所不容。
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孝敬爱护老人的思想也逐渐形成。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弃老的情况真实广泛存在。这些游牧民族认为“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
这些游牧民族认为人一旦上了年纪拿,不动弓箭瞄不准猎物,更无法上战场去打仗。部落迁徙的时候老人会成为负担,以当时情况来看,这样的做法无关道德范畴,只关乎部落存亡。
印度也有“弃老国”传说。印度佛经中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遥远的国家,明文规定所有的人到了老年之后要自己离开家庭,到偏远的地方自生自灭。
故事中记载有一位大臣,他非常孝顺,不忍心赶走自己年迈的父亲,悄悄盖了一座密室将老父亲赡养起来。
天神抓了两条蛇来到王宫,对于弃老国的国王说:如果你能分辨出这两条蛇的公母,你的国家就能平安无事,否则你的国家将在七天以后灭亡。
所有的人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办法。眼看着七天时间即将过去,大臣的父亲知道之后便告诉儿子,你去找一些细腻柔软的垫子,将这两条蛇放上去。表现躁动不安的就是公蛇,看上去比较安静的就是母蛇。
大臣将父亲告诉自己的方法又告诉了国王,果然分出了蛇的公母。天神依然没有善罢甘休,后来又出了两道难题都被大臣的父亲破解了,最终弃老国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可以看出,古人也意识到抛弃老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如今许多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老年人口的数量大有赶超年轻人的趋势。湖北寄死窑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不过有专家指出这些窑洞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待商榷。
寄死窑或为祭祀窑,专家揭秘窑洞真相
2001年,湖北发现寄死窑的事情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弃老习俗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许多观众不干了,他们纷纷站出来要求报道此事的媒体和电视台给个说法,有的观众说自己就是湖北的,从小就被大人教育一定要尊老爱幼……这些人觉得寄死窑是对当地的抹黑。
有考古专家为了回应大众的呼声,亲自到湖北对于这些窑洞进行考察,希望寻找到寄死窑的真相。
结合当地人的说法,专家推测寄死窑的消失时间可能是在唐朝之前,奇怪的是权威的史料中却没有关于寄死窑的详细记载。
后来考古学家亲自到寄死窑内部进行了查看,发现了新的线索,最终他们得出结论这些所谓的寄死窑很可能是祭祀窑。
在距离这些窑洞不远的地方,专家发现了建筑面积更大,里面的结构也更加复杂的窑洞,里面还有一些祭祀的痕迹。
专家推测当地百姓口口流传的“寄死窑”可能是古人为了纪念死去的故人,在山上开凿窑洞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哀思。建立这些窑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
之所以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才会发生老人被抛弃的事情,就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大家穷的都吃不上饭,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只能选择将为数不多的粮食留给家里的青壮年。
按照专家所说,建立这些祭祀的窑洞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工,如果一个家庭一个村子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去修建这些窑洞。
寄死窑的风波一直持续到2009年,国内一本知名的地理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为《难以置信,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就是以这些祭祀尧基础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弃老的习俗。
这篇文章挑战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敬老的传统,招致了社会的一片批评。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善良的网友还自愿在网上发起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这份协议没有任何签字,更没有硬性的约束,全凭自愿。
素昧谋面的网友互相约定,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生活中遇到有需要帮助的老人主动伸出援手。一个残酷的真相,直到今天年龄歧视从来没有被消除。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人们并不想重视年轻人那样重视老年人的生命。以美国为例,每10例新冠死亡病例中有8例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已步入老龄化的日本,有人提出“现代版”弃老建议:年龄满75岁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不给社会和后代添麻烦;
老人不能使用过多的医疗资源,允许老人选择是否安乐死;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强制性工作,参加两年的义务劳动,不收取报酬。
三项明显过激的建议在日本也引起了轰动,看得出来,即便是社会文明已经到了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于老人的态度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不管是什么年代,尊老敬老都是一种优良的美德。一个社会幸不幸福就要看老年人过的好不好,过的幸不幸福,如此简单朴素的道理相信人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