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是中长跑运动员储备专项体能的最佳季节,坚持长距离有氧训练,加大运动负荷是冬训的主旋律。
当然,在“跑量”持续上升的基础上,训练“强度”也不能缺席。否则,长期保持均等的训练强度,机体就会进入一个“消极区”,影响到训练效果。因此,冬训依然需要强度训练,速度训练,特别是大家比较喜欢的间歇训练。
提到间歇训练,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冬训期间间歇训练的“种类”、“强度”和“跑法”。
从训练距离视角,间歇训练种类分为:400米以下的“短”间歇,800米~1200米的“中”间歇,以及2000米以上的“长”间歇。
短距离间歇更多的用在提升速度能力和培养快速跑节奏感。如:200米25次,400米x15次等。
中距离间歇主要是用在提升5000米、10000米耐乳酸能力。如:(800米x5次)x3组,1000米x12次,以及有氧12公里+1000米x5次等。
长距离间歇主要是用于提升半马速度耐力,及全马专项耐力。如:2000米x5次,5000米x3次,以及混氧10公里+2000米x2次等。
从周期训练和备战比赛的节奏,中距离间歇训练和长距离间歇训练在冬训期间运用的比较频繁,短距离间歇训练和中距离间歇训练在其他季节体现的更多。
间歇训练强度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通常,在没有比赛期间的周期训练过程中,间歇强度为中等偏上,这样可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完成“大负荷”训练模式。例如:冬训期间的间歇训练1000米x12次,训练强度:我们可以参照5公里PB成绩。
进入赛前训练模式,可以降低间歇训练的组数,提升训练强度,确保高质量。例如:如果备战10公里比赛,间歇1000米x10次,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加长(如:3~4分/个),训练强度:8成体力/个。
关于间歇训练“跑法”,可以分为:训练环境和训练节奏两大块。首先训练环境是独自训练,还是团队训练。如果是独自训练,训练氛围比较差,积极性不高,体能消耗快。那么,只能尽可能完成训练计划。如果是团队训练,那么可以一起协商领跑和跟跑策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其次训练节奏是采取匀速跑节奏,还是变速跑节奏。通常采取匀速跑节奏,既能保存体力,也能高质量完成整堂训练课。
但是,如果是备战一些短距离,或团队接力赛等比赛,那么也需要在间歇训练中尝试变速跑“跑法”,否则很容易在比赛中被对手的“变速”打乱跑步节奏。例如:间歇训练1000米x10次。既可以在单个1000米中尝试“快慢”变速节奏,也可以在10组1000米中尝试5组快节奏,5组慢节奏。
总之,间歇训练对提升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能力至关重要。当然,与其他季节相比,冬训温度低,肌肉弹性下降,关节灵活度差,也是易受伤的季节。因此,冬训进行间歇训练,要适当降低训练强度,注重运动负荷的积累。
例如:增加间歇训练的组数,降低每组的训练强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冬训强调的“大负荷”训练模式,也能降低受伤风险。此外,冬训间歇训练时,跑前热身要充分(慢跑3~4公里),跑后放松(慢跑2公里)和拉伸也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