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 他们在午夜时分守护出行路
新华社南昌2月2日电(记者陈柱佐)叮、叮、叮……午夜时分,在沪昆高铁赣江特大桥上,检查锤敲击螺栓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高铁基础设施段南昌西路桥维修工区工长高志博手里拿着活口扳手,弯腰半跪在冰冷的钢板上,反复拧着连接桥枕和钢梁的钩螺栓。
沪昆高铁赣江特大桥是沪昆高铁、昌福铁路大动脉的咽喉要道,春运期间日均有400多趟列车通过。列车运行频率的增加会加剧桥梁的疲劳损伤,因此需要对桥梁进行更频繁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我们对钢梁部位的螺栓等部件进行敲击检查,通过敲击声分辨设备状态。”高志博说,由于列车多在白天运行,他和工友常利用0时至4时的“天窗期”对高铁桥梁进行“体检”,“爬钢梁、钻桥肚、下桥底,我们已经守护这座钢铁大桥十余年”。
这是沪昆高铁赣江特大桥。新华社发(曾耀凡摄)
和桥梁安全养护一样,接触网质量状况同样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1月30日凌晨,鹰潭供电段景德镇杭昌供电工区工长许军和工友乘轨道车驶入景德镇至乐平区段折返线特大桥,准备给高铁列车电力来源的接触网“探伤治病”。
该区段有一个“叠罗汉”景象:多条线路垂直成列,一座特大桥横跨其间位列最顶端,桥身高出地面50多米,杆塔自身长7.5米。许军等人需要在近60米高的塔尖上,完成对桥上避雷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检修。
长达1米、重达60斤的绝缘子位于接触网支柱顶端。一名工友双手扶好梯子,另一名工友登梯作业。寒风吹得梯子来回摆动,工友的手也被吹得有些僵硬。
“集中精力坚持住,设备安全无小事。”许军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接触网作业需要逐一检查支柱设备,发现问题后再进行维修。他们一趟作业下来要爬上支柱100多次,为确保作业质量,许军成为队伍的闹钟,每半小时就提醒大伙儿集中精力。
这是鹰潭供电段景德镇杭昌供电工区作业人员对线路接触网进行检查。新华社发(徐斌摄)
当许军一行人对接触网进行探伤检测的时候,在昌景黄高铁的另一边,一辆黄色的探伤车从鄱阳湖特大桥东头驶出,南昌工务段探伤车间双轨探伤工区班长谭军和工友即将对鄱阳湖特大桥钢轨设备进行探伤作业。
他们驾驶的这台探伤车,可以通过超声波、涡流、激光等技术手段,对钢轨进行无损覆盖检查。“注意观察波形,不能遗漏任何隐患。”谭军叮嘱正在作业的工友。桥上寒风吹着脸生疼,查看波形的章继坤一边核对数据,一边打着标记,生怕漏掉一处。
“过去,我们使用常规的手推式钢轨探伤仪,每小时推行3公里左右,走完大桥大概需要一周。”谭军说,今年春运他们首次使用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每晚可检查约23公里线路,相当于跑了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只用两晚就能把大桥跑通。
这是南昌工务段探伤车间作业人员对线路钢轨进行检查。新华社发(李嘉辉摄)
作业过程中,突然传来的仪器警报声叫停了探伤车,负责手工检查的张泽文拿起焊缝探伤仪跳下车检查。为保证焊缝探伤质量,张泽文脱掉防寒手套,用指尖带动探头在钢轨上一遍遍划过检查,他的手指很快就被冻得通红。“焊缝正常,不存在损伤。”大伙儿听到他的结论,都松了一口气,作业继续进行。
赶在“天窗期”结束前,“探路者”们完成了探伤任务。返程途中,工友的棉服在灯光照射下隐约可见丝丝热气冒出。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