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新干线近日报道,商马丁导弹与火控公司等10家美国企业采取不可靠实体清单措施。同日,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1号公告,公布将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控名单。商务部对洛克希德·马丁导弹和火控等10家美国企业处理措施包括: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进出口活动;禁止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禁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入境;不批准或是取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美国武器(资料图)
中国这次制裁也是以其人之道还致其身。拜登再次宣布新一轮出口管制措施。本轮制裁进一步加强了晶圆代工厂和封测厂的出口AI芯片限制。同时发布的文件显示,近30家中国企业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此轮措施扩大了包括台积电和三星电子在内的晶圆制造商,以及封测厂,对出口AI芯片的许可要求。该措施将限制14或16nm及以下的AI芯片制造技术。此外,措施还进一步限制了用于AI芯片的DRAM的规格要求,包括存储核面积和内存带宽密度。
2016年,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开始对我国的经济施加压力,双方的贸易争端愈发严重。尽管我们多次向美国表达善意,但美国政府却固执己见,不断增强对我国的经济打击。2018年,特朗普在位时,美国率先发起了“贸易战”,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征收了高额关税。之后,拜登接连挑起棉花事件、打压中国的芯片产业等,不断寻找新的理由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企图限制我国的经济增长。
拜登(资料图)
事情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字:霸权。美国作为曾经的全球“老大”,在过去几十年里,靠着技术、军事和美元霸权在全球横行无忌。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中国从“跟跑”逐渐变成“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这让美国坐不住了。芯片作为现代科技产业的核心,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美国看得很清楚,中国芯片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过几年,中国可能就能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对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美国这几年的制裁反倒是让自己的经济一落千丈。近年来,我国芯片自主化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强,实现对美国的弯道超车不是想象,这也是我国芯片产业敢于硬刚美国的底气所在。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完善稀土,锑、锗等关键金属原材料或者关键零部件对美国的出口管制,靠着我们在多种关键材料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直接拿捏了美国的七寸。《新闻周刊》报道称,在北约列出的涉及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12种关键材料中,中国几乎完全掌握了其中7种,这让美西方国家苦不堪言。
近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承认,阻止中国芯片产业进步的做法是“徒劳的”。她使用了英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法——a fool's errand,字面意思就是“傻子干的活儿”,引申意思就是“徒劳无益的事情”或“白费力气的事情”。雷蒙多这么说,也是在下台前,为美国政府推出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进行辩护。特朗普如果一上台,就直接废掉《芯片与科学法案》中的很多做法,相当于会让美国政府和雷蒙多的“心血”付诸东流,美国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客拿美国纳税人的钱跟美国企业“分赃”。
雷蒙多(资料图)
而在中美“神仙打架”的过程中,印度却也躺了枪,根据印媒报道,近日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上将在近期论坛上罕见地公开表达了对印度航空工业的批评。其表示印度光辉战机项目从198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了,印度还没拿到最初承诺的那40架光辉MK1型战机,平均一年交付不到一架,这与印度空军的急切需求完全不匹配。印上将之所以这么愤怒,是因为光辉战机再次陷入停产危机,其供应链“断了”。可见印度航空工业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其实印度这几年的发展也算是稳步前进,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近日宣布,该机构此前发射的两颗卫星当天成功完成空间对接任务,标志着印度成为全球少数能成功实现这种技术的国家之一。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介绍,两颗卫星进入同一个轨道上相应位置后,最初相隔约20公里。随后,两颗卫星在对接试验中逐步缩短距离并最终成功完成对接。该组织16日宣布对接成功后表示,两颗卫星组成的航天器一体化控制流畅,这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时刻”。
印度卫星(资料图)
但印度错就错在总把中国当成是竞争对手。中印对比,印度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则在科技、制造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先,两国各具特色,发展路径不同。印度人的自信独树一帜,他们不仅口头表达,更是深信不疑,这种谜样的自信令人惊愕,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接受。中国对印度态度友好,然而,网络上的外界观点对此颇有微词。曾有尼泊尔人言:“印度宛若沉睡之蛆,一旦觉醒,举世皆感厌恶”。此言一出,众人皆感其击中了印度要害,言辞虽犀利,却精准指向印度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心态。
此外美国与印度,这两个看似越走越近的国家,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矛盾。美国一直把印度当作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但印度却似乎并不买账。那么,美国对印度的战略扶持,真的值得吗?美国对印度的误判,说到底还是对印度文化的认知不足。美国总想用西方的民主、自由那一套来衡量印度,却忽略了印度文化中独特的种姓制度和社会运作逻辑。在印度,强者为尊,弱者服从,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所以,当美国以“平等”的姿态去接近印度时,反而被印度看作是“软弱”。
历史上,印度对外来强权的接受从来不是因为对方的仁慈,而是因为对方的强势。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之所以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并非英国人采取了温和的政策,而是因为英国通过武力确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当美国企图用“自由、民主、人权”的话语体系拉拢印度时,这种方式并不能在印度文化中找到情感共鸣,反而因为缺乏足够的强硬姿态显得“低人一等”。
莫迪(资料图)
美国霸权的进退不得,也与美国难以适应以多极化为主要特点的全球化密切相关。如今的全球化,在越来越多国家的参与下逐步演变进化,形成了新的形态和运行规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美国的掌控。在这种两难局面下,美国还没有找到正确适应多极化、正确处理与新兴市场关系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这使得美国眼睁睁地看着旧形态的霸权逐渐式微,又无法建立起具有替代性的霸权新形态。